父母 在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認為,只有在學校,父母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才能夠在最開始打好基礎,迎接未來的挑戰。

圖片來源:kidsintransitiontoschool.org
「 新加坡教育部鼓勵更多父母挺身而出,在學校展開的計劃和活動中,利用他們的專長做出貢獻。家庭與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可豐富孩子的學習體驗。
如何協助孩子在小學入學的頭幾年,適應學校生活,豐富學習體驗呢?
新加坡教育部為所有小一家庭提供的親子活動手冊做了如下建議:
協助孩子熟悉學校環境
孩子越早熟悉學校的新環境,就能越快適應和融入校園生活。
帶孩子參觀學校,給孩子觀看學校的圖片。
告訴孩子,上學後每天將有新的日程安排,如穿校服、去食堂用餐以及在休息時間和同學一起玩遊戲。
鼓勵孩子練習學校生活的禮儀,如提出請求、排隊購買食物、整理書包,以及為校方和家長互相傳達信息。
讓他知道,在學校里該向誰求助(如級任或學校輔導員)、如何求助。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相關的角色。
讓孩子結交新同學、學習新事物,對新的體驗感覺新奇有趣。

關注您的孩子
重視與關注您的孩子,切勿只是注意他的成績和表現。
建立和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尊重和聆聽孩子的想法。
不管成績如何,依然對您的孩子付出關愛。
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專注學習過程,切勿過分注重分數。
幫助您的孩子達到他所設的目標,請勿將孩子的表現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不吝於讚美孩子。
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共享天倫之樂。
鼓勵孩子,在他沮喪低落的時候給予支持。
聆聽孩子的需求。

建立孩子良好的品格
家長是灌輸和教育孩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人物。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注入了新的家庭時光環節,目的是要通過所建議的活動,加強親子關係,以鞏固學校教育的成果。
了解孩子的優點和弱點,協助孩子發揮所長。
對孩子抱著務實的期望,並設下能夠實現的目標。
按部就班、設定目標,讓孩子達成目標,體驗成功。
以同理心與關懷管教和懲戒孩子。孩子的行為不當可能是他當時為滿足需求最好的嘗試。不當的行為必須以理解和關愛去讓他明白後果並加以糾正。協助您的孩子了解他所選擇的行為是不正確 的,也讓他認識到滿足需求的正確方式。

協助和引導孩子學習
協助孩子制定上學和做作業的時間。
配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或習慣,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
教導孩子注意自己的行為,灌輸自律觀念。
了解和留意孩子的需求和恐懼。必要時,請向校方(級任、輔導員、學生事務主任、學習支援協調員)或其他專家求助。
「 如果學校和家庭能緊密配合,孩子獲益就更大。和學校緊密合作,父母就能更清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發展,在家裡給予孩子關愛和支持。
在新加坡中小學:

1. 老師會經常和父母溝通;
2. 學校會經常組織各類型的親子活動(包括課外和課內的活動);
3. 父母也可以報名參加家長支援組(PSG)直接加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
因為父母畢竟和孩子相差了一個時代,代溝是難免的,很多時候你並不了解孩子在成長路上的煩惱,所以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wikiHow
新加坡老師最希望父母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總是問成績:學校的成績單可以告訴你!
父母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在學習以外的生活以及情緒上的變化:

他 對身邊的人很好嗎?
你的孩子是否曾經為他正在被嘲笑的朋友站出來說話?
它是否曾經悄悄的幫助過那些正「苦苦掙扎」的同學,而老師並不知道?
新加坡教育鼓勵孩子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保持善良,關心和照顧的態度,因為成長為一個這樣的人,遠比教會他們更多知識更寶貴,也更難。

他 和朋友們關係好嗎?
他的球是不是踢得很好?他是不是有很好的音樂天賦?
他在與朋友合作項目時表現如何?
他是否與朋友分享他的想法,傾聽和接受不同的觀點?
面對衝突的時候,他是如何反應的,是否能夠解決爭論?
有效的溝通和協作能力是你的孩子將來需要的重要技能,所以家長可以從他的老師那裡找到鼓勵他儘早發展溝通技巧的方法。

他 的優點是什麼?
除了學術上(他的成績很容易了解),在其他領域,他有沒有很擅長的?
他是否有可能成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主持人?
或者他的同學們尊重他,因為在他的帶領小組成績名列前茅?
他是否每次都堅持完成任務,不管有多艱難?
觀察孩子在日常家庭互動中展現出來的優點,並給予肯定。老師們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發掘他們的優點並放大它們。

總結:
怎樣合作才能幫助孩子呢?
在家裡,父母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們呢?
當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回到家之後能夠融入到對話中得到及時鞏固,那麼你的孩子會受益良多。多和他們交談,讓孩子知道你們正在關注他,支持他。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小學讀書,那麼你可以花點時間陪他一起閱讀,培養他的閱讀興趣。孩子大一點的話,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討論書中或是新聞上的內容,幫助他們將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
而老師也很想知道你的孩子在家裡是什麼樣子的,所以與老師分享你對孩子在學校以外的習慣和行為的看法。
只有當老師和父母合作的時候,孩子才贏在了起跑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