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多地防疫政策進入「過渡期」!
廣州率先解除其全市內的所有疫情防控臨時管控區,拆路障、解交通限行,大刀闊斧走向「新常態」。

緊隨其後有鄭州、石家莊、重慶等地,皆有所調整,只是改變幅度沒有廣州大。
不過就在前天,第二個「廣州」出現—— 成都也官宣了!
繼廣州後,成都天津也官宣了! 中國各地防疫規定最新進展
前日,成都地鐵發布官方運營通告: 12月2日(即日起),成都所有市民乘客搭乘地鐵,只要綠碼就能通行!👇

時隔沒多久,天津也宣布了!👇

給新加坡的小夥伴解釋一下,直到現在,基本無論在國內哪個城市搭乘公共運輸工具,都必須先掃一掃這種場所碼↓

有點類似之前新加坡本地打卡進商場的操作。
成都官宣的內容意味著掃碼操作本身不變,變的是「綠碼通行」規定。
綠碼是通過核酸檢測獲得。
成都以外,以深圳為例,深圳搭乘地鐵要求48小時核酸陰性綠碼,一些寫字樓、辦公場所、大型商場則要求24小時核酸陰性綠碼才能通行。
成都的這個操作,相當於給了其當地市民可不用天天做核酸的便利。

那麼成都的其他公共場所呢?
當地網友問,除地鐵以外的其他公共場所,如辦公樓等,是否還需要查驗24小時/48小時/72小時核酸綠碼。
得到成都發布官博回復稱:
除進入除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公共場所,都無需核酸報告
戴好口罩,主動出示健康碼綠碼,測體溫、掃場所碼就可以啦。👇

除醫療機構以外,普通市民進入其他公共場所均無需核酸報告。
對風險崗位、重點人員開展核酸檢測,不得擴大核酸檢測範圍。
也就是說,除了去醫院等場所需憑有效核酸綠碼以外,其餘場所的綠碼限制都放開了。
但對於醫護行業來說,核酸對於他們仍是每日清單上必劃的一項。
有成都網友@成都下水道幫忙解釋:
「對於醫療機構,疫情防控是內緊外松。為什麼呢?最大限度的避免院內感染、避免因為疫情導致醫護人員減員。所以,醫護人員需要每天做核酸檢測。」
上述消息傳得很快,很多網友有種喜大普奔的感覺,紛紛感慨👇




而成都此舉,稱得上是繼廣州之後邁步最大的第二城。
事實上,廣州、成都的做法也符合現在的官方倡導,「快封快解、應解盡解」。↓

不只是上述2城,其他城市也在陸續開展落實。
珠海公交12月2日最新消息:自12月2日即時起,市民乘客持健康碼綠碼、戴口罩、測體溫即可乘車。

大連,乘坐公交和地鐵無需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石家莊,自11月15日起,地鐵和公交已不再查驗核酸陰性證明,但仍需持健康碼綠碼。 鄭州,11月29日起,長期居家老人、每日網課學生、居家辦公者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果沒有出行需求,可不做核酸檢測。 北京,11月30日起,對全市長期居家老人、居家辦公和學習人員、嬰幼兒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果無外出需求,可以不參加社區核酸篩查。

太原,11月30日起,每日上網課的學生,如果沒有外出的需求,可以不參加每日的核酸檢測。線上教學期間,學校不再要求學生提供每日核酸證明,學生核檢納入常態化核酸檢測。
對於近日這一波動作,有網友稱起風了。
但是對於這陣「風」會帶來什麼效應,產生什麼後果,有的持樂觀態度,有的樂觀之餘還有擔心。
張文宏最新發聲:保護弱勢群體! 新加坡是怎麼做的?
周四(12月1日),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團隊發表最新觀點: 「走出疫情的前景越來越清晰」。
但要走出這場疫情,還有幾個坎坷要度過。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保護高齡人群以及有基礎疾病者。

相信有持續關注椰子的小夥伴,對這個觀點不陌生。
大家還記得新加坡是從何時開始防疫轉向的? 去年8月以後,新加坡當局就將資源以及防疫重心轉移到醫療系統、對高風險人群的保護上。
在有病毒流行情況下,對弱勢群體應該如何建立起保護屏障?
這是新加坡一直在摸索要解決的問題,如今從結果來看已有所成果。

當前因新冠住院治療的患者(入住普通病房共99人),其年齡分布情況如下:
70歲+新冠患者,53人 60-69歲,21人
40-59歲,12人
20-39歲,8人
12-19歲,1人
0-11歲,4人
截止到12月1日,新加坡累計新冠確診216萬9201人,死亡總數1703人。
低死亡率,也是新加坡為外界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新加坡是怎麼做到的?
回顧新加坡的做法:
① 通過疫苗差異化措施,減小弱勢群體在活動場所感染的風險。
疫苗差異化措施,在10月10日全面解除。(下圖是早前的措施執行範圍)

疫苗差異化措施是專門針對沒打疫苗,或沒打完疫苗,感染新冠後容易有重症風險的人加以場所限制。
換句話說,只有打完至少2針,甚至3針的人,才能進入新加坡大型超市、夜店酒吧、大型活動等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
② 加快疫苗加強針接種。每次新劑次的疫苗,都是從中高齡人群疫苗開始接種。新加坡也有社區疫苗小組,上門給老人打針。
③ 對醫院探訪加以人數、時間限制。每次病毒明顯流行引起病例激增之時,新加坡當局最先收緊醫院探訪限制。
這樣做大大降低病毒從外帶入內,繼而感染擴散給患者的風險。

圖源:新加坡衛生部官網
現在,如果國內群眾也將面臨相似的流行處境,那該如何保護弱勢群體?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中國跟新加坡體量不同,情況不同。但應對疫情下要保護人民安全的做法,萬變不離其宗。
那麼,中國能怎麼做呢?
這次張文宏教授團隊要表達的觀點,也是通過打疫苗來達到「可能」病毒流行情況下保護弱勢群體的目的。
「全球所有走出疫情的國家,在老齡化人群的保護方面都達成了共識,高齡與有基礎疾病者需要注射疫苗以應對可能的流行。」

圖源:nikkei asia
「疫苗的廣泛接種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在張文宏團隊看來,接下來國內防疫要面臨的挑戰在於:
普遍的疫苗接種與加強針接種,加上及時有效的重症患者救治。特別是疫苗對脆弱人群的保護,是降低醫療資源擠兌、戰勝疫情的關鍵。
「老年人在這段時間尤其要加倍注意保護自己,要加強在公眾場所的自我保護。」

圖源:today | 新加坡的疫苗由總理帶頭開始接種
「養老院需要提前做好保護的準備,醫療資源則必須為老年人與脆弱人群提早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將要面對的挑戰。」
不過,施打疫苗等措施是對內的。
近日也有出現這麼一個聲音,對內放寬的話,如有必要,那就對外收緊。👇



於是,有的網友就呼籲延長入境隔離期——
從當前的「5+3」延長到「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