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LKYSPP) 公共管理學李嘉誠教授及環境與可持續公共政策項目 (PPIES) 負責人Benjamin Cashore教授主持了亞洲思想者系列會議,該會議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全球面臨的30個挑戰。
在第二部分的會議中,Benjamin Cashore教授與眾多專家討論了亞洲地區糧食與水資源今後面臨的安全問題以及解決方式。
參與此次討論的知名專家包括:
亞洲開發銀行 (ADB) 環境、自然資源與農業部 (東亞地區) 負責人Thomas Panella博士;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FAO) 首席經濟學家Máximo Torero博士;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高級助理研究員Paul Teng教授;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Sreeja Nair助理教授。
面對變化莫測的氣候問題、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全球持續不斷的新冠疫情,今後,亞洲國家的糧食及水資源安全問題將會變得愈發嚴峻。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各地紛紛採取了不同的抗疫措施,因此我們不能出現「前進一步、倒退兩步」的局面,加強糧食及水資源的復原力與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試點措施至關重要
當然,目前我們並非面臨窮途末路的境地。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Sreeja Nair助理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印度的農業部門,通過研究,她指出開展試點政策對風險管控來說很有幫助。
在會議一開始,她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印度,70%的農村家庭都以農為生,其中82%的農民在偏遠地區只有一小塊農田,他們需要花費數年的力氣,才能從這些貧瘠的土地中收穫糧食。因此政府的幫助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把試點政策當作一種工具,化被動為主動,制定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對土地和水資源利用技術進行細微調整,應對乾旱和風暴等突發情況,此外,還可以在短期內製定風險防範的設計和策略。

在談及試點政策在數字時代的發展時,Nair教授說道:「印度政府一直與利益相關方保持合作,對農業領域的作物保險、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進行測試,其結果對疫情時期解決供應鏈問題很有幫助,因此未來是有希望的。」
她認為,將政策試點作為一項工具,納入農業決策中並進行擴展,是確保風險管理和部門創新獲得廣泛和長期成功的關鍵。
Benjamin Cashore教授也強調了試點的重要性,他說「逐漸增加試點的範圍可以帶來有意義的大變革。」
如何確保水資源的安全
對於亞太地區未來水資源的安全問題,Thomas Panella博士重點討論了復原力的建設和主流化復原力的核心方法。總的看來,根據亞洲開發銀行 (ADB) 發布的亞太國家水資源安全指數,大多數國家的得分都在中等水平,即2-3分之間1。為了推出該報告,ADB歷經了7年研究。該報告顯示,亞太地區國家在整體上雖然有所進步,但這還遠遠不夠,他們依然面臨著巨大挑戰。Thomas Panella博士警告眾人:「儘管亞太地區國家有所改善,但還有許多人面臨著水資源不安全的問題。」

亞行主要從5個重要維度來衡量水資源的安全指數:即農村家庭、經濟、城市、環境、涉水災害等方面的管控方式及風險。除了在環境方面出現了倒退,其他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相關部門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Panella博士表示:「我們需要制定一個整體計劃,雖然很多政策都很不錯,但最後還需要資源和能力來落實,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重點關注弱勢群體,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方案。」
Panella博士在研究報告中認為影響水資源安全的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他說:「大多數國家的治理能力很好,但還需運用更多政策手段,尤其是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整。對於很多國家來說,政府的誠信度與透明度還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就金融和水資源安全來說,獲得更多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產和預算。
落實政策
在其他專家發表觀點後,Máximo Torero也提出了他在農業水資源安全問題上的看法。在他的研究報告《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解決農業用水的問題》2中,Máximo Torero博士指出:在缺乏農業用水的問題上,各地有著驚人的差異。亞洲大約有10.45億人(約占全球25%的農業人口)生活在乾旱頻發或其他用水緊張的環境下。
為了解決這些水資源問題,利用一些創新方式也許會有效果,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治理體系和政策環境。
Torero提醒道:「了解水資源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更廣泛的社會背景非常重要。統計和審查水資源的情況可以創建更好的水資源管理系統。」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各部門與領域要保持一致的政策,這是改善水資源管理模式的首要條件。要解決各部門之間和內部的長期變化,政策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也很重要。例如,有時,其他部門發布的與水務部門不相關的政策,可能會給水務部門的政策帶來(消極)影響;在整個農業部門中,一個分部採取的措施也會對另一個分部帶來影響,有的部門受益,有的部門也會遭受損失。因此,各地必須制定有效的監管措施,保護環境流量和與水資源相關的生態系統。」
糧食安全問題的未來
Paul Teng教授研究了新常態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列舉了新加坡在面臨新冠疫情時需迫切重新審視這一問題的例子,通過書面資料和活生生的典例,將食品安全的問題帶入了現實生活。

Teng教授指出:「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許多國家都採取了相應措施,但我們還必須關注疫情對糧食供應鏈各環節會帶來什麼影響,包括播種、耕作、收割、加工、運輸、分銷、批發與零售。」
Teng教授補充道:「新冠疫情讓人們重新意識到了糧食安全和復原力的重要性。糧食復原力是指在短期內能夠經受外界和庫存干擾或中斷的能力。」
例如在新加坡這樣的國家裡,90%以上的糧食消費都依賴進口,因此確保糧食的持續供應極其重要。為此,新加坡迅速與各方達成合作,制定了維持供應鏈的協議來應對迫在眉睫的糧食安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Teng教授指出:「正是因為這些『綠色通道』,商品和農產品才能得以流通,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勞工才會得到特殊分配。在零售業,電子商務的出現讓賣家可以直接聯繫原材料的買家。熟食行業也出現了食物銀行及志願組織,專門為貧困人口提供食物。」
在提高糧食復原力方面,Teng教授表示,他很高興看到大眾對此積極響應,成為了新常態的一部分。他們不僅努力提升自己種植關鍵糧食的水平,囤積更多必需食品,還為開發替代食品來源的項目籌措資金、制定減少浪費糧食的總政策,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提高糧食安全和復原力。
「與其他時期相比,新冠疫情迅速推動了農業、食品技術與金融科技的發展(俗稱農業技術、食品技術和金融技術),帶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我相信這對日後的亞洲來說是個好兆頭。」
1. 亞洲發展銀行發布的第四版《2020年亞洲水資源發展展望》根據各國在水資源安全問題上的發展階段/水平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1-起步 2-投入 3-有能力治理 4-獲得成效 5-成為模範。到目前為止,亞洲還沒有一個國家獲得過5分。
2. 材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在2020年發布的《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解決農業用水的問題》https://doi.org/10.4060/cb1447en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2年3月21日,星期一
作者:Global-Is-Asian Staff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