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新加坡經濟貿易辦事處(香港駐新加坡經貿辦)主辦,香港旅遊發展局、快樂微型藝術會聯合承辦,香港貿發局支持的「細看香港」微觀藝術展於4月4日至17日在新加坡展出。
展覽是以「砥礪奮進廿五載,攜手再上新征程」為主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慶祝活動一部分。該展在新加坡著名購物中心新達城(Suntec City)展出。展覽以精妙的微縮工藝,從文化、民俗、美食、建築等多方面原汁原味展現了香港不同年代的港式風情。展品一經展出,反響十分熱烈,令許多獅城港迷直呼彷佛回到香港。
本期,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將帶您線上觀展,穿梭時間長廊,探索港式風情,領略香港人文風貌、民俗歷史的獨特魅力。

品百年文化傳承與民俗
在這裡,您可以品味香港的百年文化傳承,體驗香港的藝術文化與民俗。

皇都戲院(比例1:76)
藝術家:陳鴻輝
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戲院,其飛拱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璀璨的燈牌,熟食檔、店鋪,和海報大師阮大勇的電影海報,人潮湧涌,熱鬧非凡。

戲棚(比例1:35)
藝術家:何國添
戲棚是竹竿搭建的臨時劇場,為節日慶典例如盂蘭節上演神功戲之用,出現在不同的角落如漁村、鄉鎮或球場,是香港獨特的民間風俗與搭建技藝。為求迫真,藝術家手繪一千盞燈,親手扎作了巨型花牌,以突出傳統工藝及熱鬧氣氛。

生福蘭香莊(比例1:12)
藝術家:陳翠薇
中秋節前,燈籠鋪內掛滿各款用傳統扎法製作的燈籠。藝術家務求逼真,跟燈籠師傅學習如何製作燈籠,再縮小12倍!您認出楊桃、白兔、熊貓、魚和雞仔燈籠嗎?

大坑舞火龍(比例1:43)
藝術家:黎熾明
大坑舞火龍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大坑村的居民在中秋節前夕即農曆八月十四起,一連三日在巡遊路線表演舞火龍,以祈求平安。龍身裝上發光的光纖,模仿火龍身上的香火。

長洲搶包山(比例1:35)
藝術家:陳鴻輝
長洲太平清醮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2012年廣受歡迎的「搶包山」活動中,十二位健兒在十四米高的包山上爭奪「平安包」,最高分為冠軍。曾在搶包山比賽奪冠,後因意外導致半癱的「包山王」黎志偉重返現場相任司儀,表現永不放棄的獅子山精神,呼應會場一鳴天下響的「武漢大鑼」。

圍村盆菜宴(比例1:12)
藝術家:李來有
協力:王冰玉
盆菜是新界圍村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食物,常在喜慶節日、新年或新居入伙時享用。傳統盆菜約有十道菜色:最底層是蘿蔔,跟著是枝竹、魚丸、豬皮、豬肉、門鱔、魷魚、 蝦、雞等,一層層擺放。

龍鳳大禮堂X滿漢全席(比例1:12)
藝術家:黎熾明、陳慧姬
滿漢全席是中國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作品重現1977年日本電視台NHK來港拍攝香港國賓大酒樓製作的滿漢全席,珍饈百味,加上精雕細琢的龍鳳柱及印有清明上河圖的天花圓頂,尤其吸睛。

壽宴(比例1:12)
藝術家:陳慧姬、陳翠薇、熊貓玲玲
「壽宴」以慶賀壽宴作場景、 配合令人垂涎的菜式如乳豬全體、百花釀蟹鉗、紅燒雞絲翅、花膠扣鵝掌和五福壽桃,祈求長者平安長壽。

鳳翹繡莊(比例1:12)
藝術家:彭惠娟、李嘉蓮
裙褂在2013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呈現傳統精緻手工藝。

裕民坊鞋店(比例1:12)
藝術家:李來有、劉碧儀
鞋店座落裕民坊小巷中。藝術家用七彩繽紛的皮革、布和塑料等,親手製作近二百雙鞋,款式多樣,心血盡在只有兩厘米長小鞋子上,造工精緻,令人嘆為觀止。

展豐老金行(比例1:12)
藝術家:陳翠薇
重塑香港街坊傳統金鋪,以黏土製作金豬、金手鐲、金鍊、金頸項等。店鋪附設製作金器的工場,工作檯附近更有打金工具。

香港髮廊(比例1:12)
藝術家:黎熾明
香港髮廊參照舊式上海理髮店製作,店內的理髮工具亦做得十分仔細。

洪記糧油雜貨(比例1:12)
藝術家:彭惠娟、李嘉蓮
雜貨店充滿人情味,藝術家小時候經常和家人到雜貨店買東西,印象深刻。店內貨品種類很多,如蛋、腐竹、魷魚、鹹魚、罐頭等。

觀塘潮州打冷(比例1:12)
藝術家:彭惠娟
香港觀塘多潮州人聚居,潮州打冷大排檔擺放著滷水鵝、墨魚、豬肉,潮州粿品、腌制蜆、凍蟹、白粥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長洲飄色巡遊(比例1:35)
藝術家:周慧翔(Sidekick王)
飄色巡遊是長洲太平清醮的焦點之一,隊伍以隱藏的支架承托著小孩,扮演傳統或話題人物,包括拳手曹星如及桌球天后吳安儀,穿梭於街道中,彷如騰雲駕霧。
賞特色地標建築與街景
帶您穿街走巷,賞特色地標建築,看不一樣的香港街景。

藍屋(比例1:24)
藝術家:蔡璧龍、何國添
「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地下72號是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開設的武館,現為其後人林鎮顯的醫館。作品細緻呈現刻有留夜香記號的木樓梯、住所里的花紋地板,和小若牙籤的鎖頭等。

觀塘裕民坊(比例1:76)
藝術家:蔡壁龍、何國添、陳鴻輝
作品聚集觀塘鬧市的心臟地帶,包括裕民坊大廈、裕華大廈及寶聲戲院等,行人如鯽,璀璨的霓虹燈,閃亮的交通燈,街坊小店、流動小販及樓梯鋪等都很細緻。

藥材鋪(比例1:12)
藝術家:黃曼萍、陳翠薇
作品仿照傳統中式藥材店鋪,內有裝滿中藥的百子櫃。藥材如北芪、黨參等,都是藝術家用黏土親手製成,百子櫃旁的大藥煲正在煎煮中藥。

西貢海鮮檔(比例1:12)
藝術家:黃曼萍
西貢海鮮檔臨近碼頭,魚缸養著各種海鮮。藝術家用黏土製作了活靈活現的石斑、龍蝦 、鮑魚、帶子、花蟹、八爪魚、東風螺和海蝦等,十分逼真。您能認出它們嗎?

西環碼頭(比例1:75)
藝術家:黎熾明
重現已經消失的西環三角碼頭,工人把貨物從躉船搬到貨車,鄰近唐樓則商店雲集。霓虹燈是香港特色,大家看到消防員在招牌上拯救貓兒嗎?

中環石板街(比例1:12)
藝術家:李來有
人稱「石板街」的一級歷史建築砵典乍街,是1858年政府為了紀念香港首任總督而命名,街上凹凸不平的石板讓雨水從兩旁疏導。綠色小排檔中,金魚生龍活現,用紙做的花幾可亂真,手造的真皮皮鞋,細緻迫真,令人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