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時代、新經濟、新城市」為主題的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咸)國際論壇於2018年10月13日在西安盛大啟幕。其中,最吸引悅君的,便是「經常和土地談戀愛」的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一行再次來到了西安。

丨劉太格演講丨
「做規劃主要是兩個字:為人。要搞清楚城市的定義,再經過思考做出明智化的決策,城市發展要有特色,但不一定是搞標誌性建築,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把老建築和小村鎮能當做紫禁城來保護。我參與了西咸新區城市規劃,從南到北有一個時空結合的大西安新軸線。我很在意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定會繼續嚴謹明智的把這個工作做好。」劉太格在論壇上談到。

過去幾年間,劉太格對這座城市的規劃與發展一直情有獨鍾,即便在國內其他城市出現的時候,他也不時將大西安和西咸新區拿出作為一個對比。
用市委書記王永康的話說,劉太格先生為大西安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多個建設性意見讓我們深受啟發,希望繼續關心指導大西安城市建設,積極參與大西安2050戰略規劃,多為西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出謀劃策。
並非客套,因為大西安新中心規劃方案正是出於劉太格之手。根據方案的呈現,一個現代、時尚、生態、科技、文化、活力的大西安新中心被呈現了出來。而組團生態田園城市的模式規劃理念,在近兩年的發展中逐漸落地。


丨新軸線與國際金融聚集區丨
新型城市形態的搭建,除向外界展示了城市發展方式更多可能之外,亦給破局城市發展進程中所並發的「城市病」,做了一些創新性的探索,諸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
城市病作為一個世界級難題,其所展現的具體形態多種多樣,各有側重。但一個根本因素則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浪潮給傳統發展方式和理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突。如今,在新加坡樣本,以及北京和香港等一些城市的探索之外,西安亦試圖給出自己的答卷。
新加坡經驗
數據顯示,國內12個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東半島、中原、武漢、長株潭、關中、成渝、遼中南、哈長)聚集了全國經濟總量的80%。按照已開發國家城市化發展的規律,中國已進入高速城鎮化中後期。與此同時,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來這個數字則將超過70%。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規模的快速膨脹,難以避免會出現人口過度集中、資源在局部範圍內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出現諸如熱島效應等生態問題,信息的不對稱掌握也造成了數字鴻溝,加劇了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新加坡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應對之道,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建國之初被外界普遍唱衰,現實確實如此——作為一個島國,資源的匱乏被視為新加坡發展的無解之難。而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固有面積與各類資源,將愈發捉襟見肘。而填海造地,出於生態環境的考量也已趨於理性,「向海洋要土地」難以獲得理想的土地資源。
出於所有人的意料,新加坡用一代人的時間,便完成了「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突破,成為全世界少數幾個高度宜居的高密度城市之一。

「我們做出了決定,這個決定關乎的計劃為期100年,一直到未來某個未知的年份。這是為什麼?因為我不斷告訴自己,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未來就沒有可使用的土地了。如果我們僅局限於短期規劃,人口密度預計過低,到時候我們就沒有空間了。」劉太格在回顧新加坡經驗時,提出了立足長遠的綜合總體規劃。
作為新加坡城市規劃和公共住宅建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劉太格對於新加坡城市骨架的構建,為治理城市病給出了新加坡答案。
北京香港的探索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悅君以為,城市發展亦如是。過去40年來,中國的城市發展走向是選擇了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道路,等級化的城市體制又通過行政手段促進高等級城市盲目擴張。
各級城市地方看省會,全國看北京,行政力量在促進中心城市的發展上出力頗多,造成省會一二線等城市集中了過多的資源,使其他的中小城市受到了嚴重製約。隨之而來的,便是大城市過度發展,產生的一系列的「城市病」,諸如人口迅猛增加,交通日益擁堵、水資源匱乏、房價持續高漲以及霧霾等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

一個典型案例便是香港,而前段時間,飽受城市病困擾的香港提出了一個解決思路,即香港「大城市病」,得由粵港澳大灣區來「治」。
另一個典型案例則是北京,北京市發改委指出,北京「城市病」的根源在於功能過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才是治理「城市病」的良方。早先攤大餅式的周邊衛星城建設,多年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順義、昌平、通州、燕郊、房山等地實質建設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就不在此處贅述。
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程度較低的雄安新區重新「白紙好作畫」,就不難理解中央對雄安新區確定的「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的深刻含義了。「創新轉型」是雄安新區的標誌。也正因如此,才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大西安的破局
除了香港與北京外,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病已成為國內多個一二線城市的通病。

丨大西安新中心丨
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西安成功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西安卻因密度過高的建築和過度集聚的人口,引發了城市天際線缺乏變化、氣體污染散逸困難、交通擁堵、教育、醫療難以滿足需求等一系列城市問題。
如今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和擴張,西安向東跨過滻灞,向西已到咸陽,向南直抵秦嶺腳下,向北已跨過渭河,可開發空間基本已盡數使用,要解決城市病,就需要有序疏解城市過密的建築和人口,需要更加合理科學的規劃,需要時間的積澱和空間的合理利用。

丨中國國際絲路中心丨
加之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並不是短短兩年的奮力追趕超越就能補上的,無論是規劃的討論,資源的準備,觀念的轉換,還是需要有一個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就是西咸新區。方式,就是創新。


西咸新區是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綜合試驗區。2014年國務院批覆了其作為國家級新區的時候,就賦予了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新區堅持做優城市格局,以生態紅線、水資源底線框定城市邊界,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構建綠色生態、職住均衡、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堅持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分類出台各類建築品質標準,高水準配套打造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推廣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推廣中深層地熱等清潔能源和技術的應用,全面建設無煤城市;堅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了扁平化、大部制、小政府、大社會的內部管理體制,按照「一張網、一張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在此基礎上,西咸新區面向全球招標一流的機構參與新區的規劃設計,建立城鄉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管理體系,實現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全覆蓋。

城市發展很大程度是市場選擇的過程、也是自然演化的過程。中國大都市圈的發展和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發展的創新力。高質量的城市發展頂層設計很重要,區域創新中心和創新性城市要創造有一套體制機制,要鼓勵地方之間的探索和競爭。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是一項浩繁的歷史工程,西咸新區作為大西安的現代化新的中心、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要的核心區,未來遠遠不可限量。
© 悅西安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法律顧問 / 張曉哲
北京大成(西安)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