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公司裁員,為員工爭取補償,新加坡工會是個什麼神秘組織

2020年08月05日   •   6萬次閱讀

最近幾家本地大公司裁員鬧得是沸沸揚揚,不僅是裁員數量多,更重要的是裁員的過程中存在不公的現象。

比如說上個星期,飛機維修公司服務之鷹亞洲公司(Eagle Services Asia Private Limited)裁員風波。

事情是這樣的,服務之鷹是新航工程和飛機引擎製造商普拉特·惠特尼(Pratt & Whiteny)的合資公司。但是公司因為疫情導致客戶量下跌,經過暫時減薪、縮短工作周、凍結招聘等成本控制措施後,仍必須減少人手。

裁員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該公司計劃裁掉的144名員工中有超過一半是新加坡人,這就引發了工會的關注。

於是工會介入,並與該公司開始進行磋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磋商的過程中,服務之鷹就展開了裁員的行動。

這一舉措令工會的副秘書長大吃一驚。她說,我處理過這麼多裁員行動,從沒見過有公司在磋商過程中就裁員。但是服務之鷹公司解釋稱是因為保安理由而突然裁員。

後來經過協商,被裁的新加坡人比例將降低至44%。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被裁新加坡人的比例由56%降到了44%,並不是被裁的人數下降了,而是比例下降了。這就意味著被裁員工的總數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部分一定全部都是外國人,才有可能將被裁的新加坡人的比例降下來。

工會的本意是好的,以確保新加坡人核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但是,這也間接導致了更多的人丟掉了工作。

不過工會為受影響員工爭取到的補償配套則包括每工作一年可獲一個月薪資,以25個月為限,三年的醫藥保險,以及相等於兩個半月薪資的培訓補貼。

相信大家在疫情之前都對職工總會的只能沒有太多的了解,但是最近因為裁員的問題職工總會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一起來了解下。

職工總會成立於1961年,是新加坡唯一的全國性總工會。

因為疫情的原因,在7月的時候,總會發布了職總公平裁員框架,其中包含了3個原則。

原則一

捍衛新加坡核心,在經濟放緩時,儘量保住新加坡人的飯碗

原則二

協助公司減輕成本負擔,讓公司儘量保留工作

原則三

在必須裁員時,確保被裁的工友獲得合理、公平的賠償

這三個原則是不斷遞進的,儘量保住工作,但即使要裁員也要為工友爭取一定的賠償。 而且在發現本地公司有不公平的裁員活動時,必要的情況下才會採取工業行動,也就是出面與公司協商,爭取權益,但是採取工業行動背後的考量很複雜,不僅僅是因為違反公平裁員框架的三個原則,職總會同企業管理層和工會領袖商討後才做出決定。

工會秘書長表示:「裁員下,如果要進行這些工業活動也是下策,我不會輕易授權工會進行這些活動。」

那如果員工面臨裁員,該如何爭取公平待遇呢?

員工如果懷疑公司的裁員過程有問題、自己遭遇不公平待遇,工會秘書長黃志明建議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管道尋求援助。

首先,工會工友可以藉由職總和工會為他們爭取公平的裁員配套。另外,如果是職總的工友但公司沒有工會,可以選擇在公司組織工會。如果無法在公司組織工會,就需要到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Tripartite Alliance for Dispute Management)尋求公平的裁決。

如果公司完全沒有能力支付員工裁員補償,黃志明說:「這就是要到我們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去商討,如何有一個合法的裁員過程。有工會的話,就是盡力幫助工友謀取他們應得的福利。」

不僅如此,黃志明還說,失業人士想找工作,可以到職總e2i和就業保障聯盟尋求幫助。自今年2月份成立以來,就業保障聯盟已經同9000多家公司合作,並幫助超過2萬員工找到新工作。

工會表示,一般會介紹兩到三份工作給失業人士,獲得面試的機會。他建議員工,在經濟緩慢的環境下,只要配對成功,不論是什麼工作都儘可能先接受,以保住生計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