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引發全社會對於拔尖創新人才的關注。對於新加坡高等教育而言,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既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應然之舉,又是回應全球複雜性問題的必然選擇。為此,作為國際知名的研究密集型院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通過不斷更新本科教育理念與改革本科教學實踐,逐步繪製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堅持「優中選優」的選拔原則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就推行「精英治國」的方略,開展系統化的精英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新加坡主要通過四次分流考試實現因材施教,分別是小四分流考試、小六分流考試、中四分流考試以及A-Level考試(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高級證書考試),將那些順利通過A-Level考試並升入大學的學生視為拔尖創新人才的預備軍,在學術早期挖掘他們的學術潛力,使其接受更高級別的精英教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堅守「優中選優」的教育原則,在此基礎上選拔更為優秀的學生進行精英化培養。
第一,設置高水準的入學門檻。對於新加坡本地學生而言,如果要就讀這兩所頂尖大學,他們需持有A-Level考試成績證書或理工學院的畢業證明等同等學力資格的入學憑證。對於國際學生而言,兩所大學尤為強調申請學生的英文水平,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要求中國高中畢業生雅思成績達到6.0以上或SAT考試成績1900分以上才能具備申請資格。兩所大學對滿足基本條件的諸多學生進行多輪面試,最終選拔出少數的佼佼者進入大學學習。
第二,提供特殊的人才培養計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開設了「卓越學者計劃」,根據個人入學成績、學業材料以及面試結果來選拔學員。「卓越學者計劃」包括「大學學者計劃」「復興工程計劃」以及「楊振寧學者計劃」。由於不同學位計劃所指向的學科專業不同,其培養目標的側重亦會有所不同,如「復興工程計劃」旨在培養卓越工程師,而「楊振寧學者計劃」力求培養在技術創新和科學傳播等領域的領袖人才。新加坡國立大學為能力傑出的學生開設了「大學學者計劃」,要求學生以70%專業課程成績+30%USP課程成績完成大學學業。其中,USP課程包括3門基礎跨學科課程、8門實踐探究課程以及1門研討反思課程,對高質量人才進行特殊培養,開發其學術潛能和創新能力。
構建以跨學科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基於社會問題複雜化的演變與知識生產螺旋上升的邏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始構建以跨學科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這不僅是對長期以來大學本科專業分化的彌合與修正,而且也是在注重知識廣度學習的基礎上強調內容深度與實踐運用的重要表現。
以跨學科人才培育為課程目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長於2005年提出「創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學的地位;全方位教育,培養跨學科博雅人才」的願景。2021年,該校正式出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25戰略規劃》,要求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在獨立學科共同交疊之處開發新的領域,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和具有文化適應力的全球公民」。同樣,新加坡國立大學亦強調跨學科教育對人才培養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意義。該校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程文耀教授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必須和擁有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
以跨學科知識的傳授為課程內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2021年增設了7門跨學科協作核心課程,包括「跨學科世界的探索與交流」「漫遊數字世界」「多元文化世界的道德與倫理」「面向未來的職業與創業發展」「人文科技」等,以全球問題為導向,要求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運用綜合性知識尋找解決方案。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設了針對本科生的綜合性科學課程,包括研究型課程模塊和專題課程模塊,使學生形成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同時也了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交叉學科內容。
以跨學科研討為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兩所大學均強調小班授課、小組討論,鼓勵不同學科的學生交流互動,這對教師和學生均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具有清晰的認知,而且要能夠大膽創設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鼓勵教師在「教學、學習與教學法中心」學習多種教學與提問技術,如「魚缸技術」「蘇格拉底式提問」等技巧。對於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需具備小組合作精神,這也是拔尖創新人才基本素養的體現。
形成本科生科研的長效機制
全球科研競爭與世界大學科研排名的存在加強了大學對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引導和開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2004年正式推出「本科生校園科研體驗項目」,旨在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為未來研究生生活抑或是從事科研職業做準備。20年來,該項目逐步邁向制度化,形成了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
首先,要求學生嚴格遵循系統化的科研流程。具體來說,學生在當年7月末接收邀請函,經過選題註冊、參與培訓、參加國內外比賽、海報展示等一系列流程,最終於次年6月提交研究成果和反思報告。在此期間,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在當年10月參加研究方法研討班和倫理課程線上輔導,並對首次參與和第二次參與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次,開展多樣化的科研實踐活動。「本科生校園科研體驗項目」包括「學院研究項目」「跨學科研究項目」「校企實驗室與研究所研究項目」,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科研需求。在2021—2022學年度,負責該項目的主管部門發布了1181項「學院研究項目」、56項「跨學科研究項目」、33項「校企實驗室與研究所研究項目」,拓展了學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的選擇空間。
再次,實現個別指導與協同培養的結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不僅為參與「本科生校園科研體驗項目」的學生配備專門的指導老師,實現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也遵循協同培養的原則,鼓勵學生加入學術共同體,與不同的指導者交流,在不同的場域下研究。一方面,加強本科生與同輩指導者的學術合作。本科生可以與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共同完成課題研究,增強學術互動,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鼓勵本科生參與海外交流與拓展學術視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保持長期合作關係,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搭建更為廣闊的實踐平台。
創新產學研合作的實踐路徑
由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發布的「研發、創新與創業計劃2025」提出要通過大力投資學術研發與加速產學研一體化來保障知識的升級和拔尖創新人才的產出。具體來說,「研發、創新與創業計劃2025」計劃將29%的資金用於加強高校和A*STAR等研究機構的核心能力,將21%的資金用於搭建企業與人才創新的平台,打造產學研合作的新生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承擔著政府、高校、企業創新循環的時代使命,在校內外形成產學研一體的格局。
一方面,加強學生的學術訓練,鼓勵學生與企業對話。兩所大學通過與校內外產業共同開展課題研究或產品研發,讓學生了解真實的工業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鼓勵學生利用校企合作實驗室的利好資源完成畢業項目,如「盛裕集團—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實驗室」「淡馬錫實驗室」等。另外,該校還與緯壹科技城的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為學生創造科研實踐機會。
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實踐空間,搭建多元化的實習平台。兩所大學與企業的合作通常涉及學術實習、項目諮詢和共同研發。學生在學業中後期要完成教育實習這一必修科目,而大多實習機會往往是由企業提供的,確保學生能夠獲得與當地產業需求相關的實踐經驗。大學也會定期與行業專家進行對話,確保課程內容及時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行業趨勢和技能需求。
(作者:馬東影,系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華南師範大學東南亞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