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或約四成年輕人 已許久或未曾在清明祭祖掃墓

本地約四成年齡低於40歲的年輕人,許久或完全沒有在清明掃墓和祭拜祖先的經驗。(圖:林祥龍)
清明節掃墓和祭祖是華人傳承已久的習俗。然而,根據記者隨機展開的調查,本地有約四成年齡低於40歲的年輕人,似乎已經許久,甚至完全沒有掃墓和在清明祭拜祖先的經驗。
也有一些年紀低於20歲的「零零後」,對清明節到底是怎樣的節日「似懂非懂」。
《8視界新聞網》昨天(30日)走上街頭,訪問40歲以下的本地年輕人,看看他們對清明節的理解和參與程度。在受訪的25人當中,有11人或約四成表示從來沒有,或已經很久沒有在清明節拜祭過祖先或掃墓,這群人以年齡低於20歲者居多。
父母沒要自己一起去
17歲學生張珉榮說,自己從來沒有在清明節掃過墓。他認為,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都會自己去掃墓,所以不想要「麻煩孩子」陪他們一起去。
同樣17歲的葉鳴軒說,自己從前曾跟隨家人去掃墓,但近年來已經沒有再繼續掃墓的傳統了。他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這一代人不太理解過清明節的重要性,因此也不會想到繼續跟著家人去掃墓。
但也有人年年都掃墓
相對於這群十來歲的青少年,20歲出頭的人似乎對清明比較有「概念」,有者還年年都會跟著家人到祠堂祭祀或到義山掃墓。
24歲的王俊升每年都會跟著家人去掃墓。他說,掃墓除了是對故人的一種思念,一家人也可以藉此聚在一起。
37歲的梁榕祐也表示,自己幾乎年年都會跟著家人去掃墓。他認為,清明節是一個值得傳承的節日,有存在的意義,希望年輕一輩可以對這個節日有更多的了解。
認為應該延續過清明傳統
有趣的是,年輕人即使沒有跟著家人去祭祖或掃墓,但他們還是認為,有必要延續過清明的傳統。
23歲吳千彤就說,因為有了清明節,人們才有機會緬懷自己逝去的親人。
她認為,當有親人突然離開,而自己又沒有做好準備接受他們離去時,就可以趁一年一次的清明節,再次去「探望」逝去的親人。
還是學生的葉鳴軒說,對他這個年齡層的人而言,過不過清明或許不是太重要,可是如果要繼續這個傳統,需要有人願意去做,才能延續下去。
因為父母的關係,18歲陳億珉每年都會去拜祭自己的祖先。他說,清明節掃墓的意義在於,提醒後輩不要忘記祖先,如果人們不再過清明節、沒有人再去掃墓祭祖,那祖先就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