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研究指出,全球航空飛行越來越安全。(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如果你經常關心時事,應該很難不對飛行安全產生一些質疑。
遠的先不說,最近這兩天,新航和旗下的酷航先後出了一些狀況。
先是新航SQ638航班前天(12日)早上在東京成田國際機場降落時,因剎車系統出現技術問題,在跑道上冒出濃煙,所幸最後問題獲得解決,並未造成人命傷亡。
接著,昨天(13日)也傳出酷航原定從韓國濟州島飛往新加坡的TR813航班,途中因故轉降台灣。
據報道,飛機降落時,地面有當地消防人員在場待命。事後酷航證實,該趟班機從濟州島起飛86分鐘後,發現貨艙傳感器故障,因而轉降台北以策安全。
但最讓人心有餘悸的,恐怕要數5月21日新航SQ321遇上嚴重氣流的事故,該次事件造成一名乘客死亡,30人受傷。
更別說,全球兩大主要民航機製造商之一的波音公司又頻頻「凸槌」,傳出機艙門板在飛行途中脫落、輪胎掉落等負面消息。

美國阿拉斯加航空旗下的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機早前發生門板掉落意外。(路透社)
一連串事故,導致人心惶惶,新加坡因飛行恐懼症求助的患者據報還有增多的趨勢。
如果你也有類似恐懼,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應該可以幫你「壓壓驚」: 航空飛行的死亡風險微乎其微,且越來越安全。
該篇在期刊《航空運輸管理》發表的研究文獻分析指出,航空飛行的死亡風險,在2018年至2022年為每1370萬名乘客中有一例死亡。
換成百分比的話,就是0.00000007%。
這比2008年至2017年每790萬名乘客有一例死亡的死亡風險大幅降低。 (題外話,航空飛行的死亡風險和在新加坡中多多大獎的機率差不多,後者的機率為1398萬分之一。)
以下為其他年段的飛航死亡風險。
1968年至1977年:35萬分之一;
1978年至1987年:75萬分之一;
1988年至1997年:130萬分之一;
1998年至2007年:270萬分之一;
2007年至2017年:790萬分之一;
2018年至2022年:1370萬分之一。
從上述數據來看,不難發現飛航的死亡風險持續下降。
研究人員也將航空安全改善的趨勢與「摩爾定律」(Moore’s Law)進行比較。摩爾定律是美國科技公司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著名預測,即晶片的計算能力大約每18個月會翻一倍。
研究指出,飛航死亡風險平均每年降低約7%。
同時,自1960年代以來,飛航安全持續以每10年進步一倍的速率改善。
若改用航班趟數來看,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是航空史上最安全的一年,3700萬次飛行中僅發生一起飛機致命事故。
被數字搞得暈頭轉向嗎?那以下對比應該會讓你有更明確的概念:
新加坡2023年道路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2.3死亡案例。
但全球搭飛機的死亡率則是每1370萬名乘客有一例死亡。
換句話說,搭飛機死亡的機率遠遠低於在馬路上發生車禍死亡的風險。
所謂搭飛機很恐怖、很危險的擔憂,更多是人們的一種印象,而非實際情況。

全球飛航安全逐年改善。(路透社)
新加坡飛航安全被納入第二級別
麻省理工學院該項研究還根據各國飛航安全紀錄,把全球各國分為三大安全等級,計算方式為統計各國航空公司的載客人數和相關死亡案例。這裡指的死亡不一定與飛機事故相關,而是泛指搭飛機時乘客出現的死亡案例,如心臟病暴發。
1. 最高安全等級,即最安全的國家包括: 美國、歐盟和英國、挪威、瑞士、黑山等其他歐洲國家,加拿大、以色列,以及新加坡常飛的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中國也位列這一等級。
2. 新加坡被列入第二安全等級,其他納入這一級別的國家與地區還包括: 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台灣、香港、汶萊等新加坡人較熟悉的旅遊目的地; 巴林、波士尼亞、巴西、智利、印度、約旦、科威特、墨西哥、菲律賓、卡達、南非、土耳其和阿聯。

全球各國飛航安全被分為三個等級。(聯合早報)
其餘國家則列入第三安全級別。
研究指出,第一和第二安全級別的國家與地區在2018年至2022年的航空死亡風險為每8000萬人中有一例死亡。
相比之下,第三安全級別的國家與地區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每名乘客的相關死亡案例,則是第一安全級別的36.5倍。
換句話說,在第一和第二安全級別的國家與地區飛行,遠比在地球其他地方飛行要來得安全。
誠然,萬丈高空上,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感受無疑會比較強烈,難免容易令人心生恐懼,但數據會說話,其實也不必杞人憂天,過度渲染飛行的風險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