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去年的醫療保健消費物價指數低於2019年的水平,顯示去年醫療服務的價格下降。衛生部解釋這是因為有多項津貼計劃支持,但我國人口正在老齡化,這個價格下降趨勢不會持續。
去年整體綜合物價指數同2019年相比為102.1,但是衛生部公布的2021年醫療保健消費物價指數同2019年相比則是99.6。這表示,去年的整體物價增加了2.1%,醫藥費卻減了0.4%。
住院病房、治療和手術費增加
衛生部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說,醫療保健消費物價指數是由藥物、保健產品、門診服務、醫院服務和醫藥保險的價格和收費組成。若是以2019年為基準,藥物和保健產品的價格,以及綜合診療所、全科診所和專科門診的收費都下跌了,醫藥保險以及住院病房、住院治療和手術服務的費用則增加。
衛生部指出,醫療保健消費物價指數降低同當局推出多項新津貼有關,例如立國一代配套(Merdeka Generation Package)以及加強社保援助計劃(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簡稱CHAS),包括推出CHAS綠卡,讓全民不論收入都能在CHAS診所享有慢性病醫療津貼。
從2020年起,出現呼吸道症狀的病患到綜合診療所或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s)看診只付5元或10元。
人口老齡化 醫療保健成本將持續上升
衛生部強調:「醫療保健消費物價指數下降不太可能持續。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漸差,醫療保健成本會持續上升。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專注於控制醫療保健成本和努力落實『健康SG』計劃,以求長期抑製成本增加。」
對於醫療保健費用有所下降,杜克—國大醫學院的健康經濟學教授芬克爾斯坦(Eric Finkelstein)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的醫療保健服務有所變化。冠病疫情導致許多價格比較貴的選擇性手術延遲,醫療服務更集中在緊急服務,因此醫藥費其實並沒有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