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提到新加坡,大家總會想到「乾淨」「整潔」「治安好」「花園城市」等等一系列正面詞彙,這似乎也成了新加坡給人的固有印象。
然而,有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

2020年,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讓這個熱帶小島籠罩在了烏雲之下。新加坡積極應對,在各方面都讓我們在疫情這面鏡子中看到了屬於它的堅持、勇氣與樂觀。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新加坡潛藏在角落裡的黑暗。
新加坡警察部隊於8月26日公布的2020年1月至6月罪案數據顯示,新加坡上半年整體罪案數量增加了1881起至1萬8121起,相較去年同期的增幅為11.6%。

有人說,疫情是萬惡之源,也有人說,疫情不過是「照妖鏡」,這些黑暗在新加坡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從前每人關注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犯罪激增,疫情到底是導火索,還是「照妖鏡」?
01. 暴力
壓力會引發暴力,似乎是一件耳熟能詳的事情;而疫情會讓人感受壓力,相信也是大家感同身受的。
疫情與壓力蔓延,一般人無從阻擋。當疫情、壓力、暴力三者串聯起來,疫情引發的壓力就成為了暴力的最終導火線,暴力行為也就隨之增長。
在所有暴力行為中,家庭暴力一直備受關注。

家庭暴力是衝突的極端表達,施暴者將其親密伴侶或家人視作內心積怨的宣洩口。這一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社會痼疾,難以根除。
早在疫情在全球傳播開來之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就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遭受過家庭暴力或性暴力,大部分的施暴者是她們的親密伴侶。
疫情期間,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對家庭暴力受害者來說卻不一樣,家並不是他們遠離暴力和虐待的「天堂」。
關門之後,屋內,另一場災禍開始悄然蔓延。

據聯合國婦女署掌握的數據,由於疫情的爆發,針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特別是家庭暴力,正在急劇上升。在全球範圍內,在過去12個月中,有2億4300萬名年齡在15至49歲的女性遭遇過親密夥伴的性暴力或身體暴力。
具體到國家來說。自疫情爆發以來,黎巴嫩和馬來西亞女性求助熱線的電話數量比去年同月增加了一倍。在中國,數量增加了兩倍。
英國內政大臣曾在4月的一場會議上面色凝重地透露:過去24小時,英國家暴求助熱線接到的電話數增長了120%。英國最大援助家庭暴力慈善機構報告說,封城後單日求助熱線電話就激增了700%。
不少英媒甚至稱:家庭暴力是疫情伴生的「邪惡孿生兄弟」 。
澳洲的家暴案件在疫情期間激增,誇張到什麼程度呢?相關部門曾公布過一些令人揪心的數據:
警方每隔2分鐘,就接到一宗有關家庭暴力的事件;
每天,有12名女性因為遭遇家暴而住院;
每9天,就有1名女子被前任或現任伴侶殺害。

同樣的事每天都在全球不斷上演,在新加坡也不例外:
4月24日,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覺,阻斷措施實行後出現了更多家庭衝突和家暴個案,有的防止家庭暴力中心所接獲的詢問,在幾個星期里就比過往多出近四成。
5月14日,新加坡警方發表文告說,在阻斷措施期間,接到更多涉及家庭暴力的報案。
僅4月7日至5月6日一個月期間,警方就接到了476起涉及家庭暴力的報案,包括傷人、暴力和人身攻擊、刑事恐嚇、非法拘禁等。這比阻斷措施實施前、每月平均389起案例,增加了22%。
另據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AWARE)公布的數據,該會在3月份收到的詢問數量達到619個,打破近年來的單月紀錄。

通過這組數據,不難看出,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新加坡的家暴事件日甚一日。
家,本應是避難所,卻成了受難地。
為什麼?
首先,疫情對新加坡經濟衝擊很大,導致大規模失業。有研究表明,經濟壓力與家庭暴力存在正相關關係。一旦經濟壓力過大,就很容易將家庭暴力作為一種宣洩的出口。

其次,封城等政策使家暴受害者更加難以擺脫施暴者,難以獲得原本可以幫助她們的社會支持。
據CNN報道,因為疫情,很多家暴受害者求救無門,無法與朋友交談,無法尋求法律顧問的幫助,甚至也無法通過運動的方式來排解自己。

第三,因為疫情帶來的恐懼和經濟壓力,有不少人在封鎖期間開始酗酒,這也可能成為他們對伴侶施暴的誘因。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有證據表明,過度飲酒會導致家暴的頻率上升,受害者也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傷害。
說到底,疫情並不是導致家暴的直接原因,不過是一根導火索。但不要忘了,家暴其實也是一場看不見的疫情。
不僅是在新加坡,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數據也表明,家庭暴力如同一種伺機性感染,在疫情造成的大環境中日益猖獗。

疫情引發的可怕的全球問題其實不止家庭暴力,外部暴力事件的頻繁上演也值得人們警醒起來。
8月,南非警察部長塞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2020年6月到8月,南非犯罪率有所增加,平均每天有61人被殺(平均每23.6分鐘一人被殺)。
在新加坡,情況沒有這麼誇張,尤其是在阻斷措施期間,街頭的暴力行為明顯減少。但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在逐步解封的過程中,公共場所發生的暴力事件一點也不少。
9月13日,兩名男子在美芝路組屋樓下起爭執,其中一人騎坐對方身上揮拳毆打對方臉部。被打的67歲男子傷重不治,當場身亡,涉案的56歲男子當場被捕;
10月7日,兩名男子在文禮購物中心二樓的職總平價超市外起爭執,結果其中一人舉刀劈向對方。傷者逃到超市內,嫌兇追入超市繼續劈砍後逃離現場;
10月8日,兩名男子凌晨在路上起爭執大吵,其中一名男子突然撥出利刀朝對方砍去,33歲男子左臂被砍多刀受傷,嫌犯過後逃離現場;
11月7日,美芝路黃金熟食中心,一名男子大鬧煮炒攤,向女攤主爆粗口,再拿鐵罐砸頭,當場被制伏逮捕;
……

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雖說新加坡警方並沒有公布疫情以來暴力事件的相關數據,但是僅9月和10月短短兩個月,《聯合早報》就報道了不下20起暴力事件。
在疫情的衝擊下,新加坡的失業率在8月攀升至3.4%,失業造成的經濟壓力和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都有可能導致人的情緒失控,進而增加暴力事件發生的幾率。
暴力其實一直都存在,但不可否認,疫情的種種衝擊也使得暴力事件更為頻繁的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02. 詐騙
今年的新冠疫情給了詐騙犯罪者完美的作案環境。
到目前為止,根據各國反詐騙機構的統計資料,美國因疫情相關的詐騙案件,已經損失1.61億美元;英國損失了1,670萬英鎊(約合2,180萬美元);澳洲則損失了510萬澳幣(約合360萬美元)。
根據新加坡警方公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共接獲7253起與10大詐騙種類有關的報案,比去年同期的3027起增加近140%,這些案件騙走的金額也從去年上半年的4160萬新元增加一倍至8200新元。
其中最嚴重的四種詐騙案類型為電子商務騙局、社交媒體冒充騙局、貸款騙局和冒充銀行釣魚騙局,數量占所有騙局的七成。

電子商務騙局是最多案件的詐騙組別,案件數量從去年同期的1202起,增加約74%至2089起案件,涉及金額從100萬元暴漲至540萬元。
其中有294起騙局涉及防疫物品如口罩、消毒液和溫度計。新加坡警方曾指出:疫情期間,詐騙十分猖狂。詐騙分子多利用人們在此期間的擔憂,恐懼和需求來行騙。

疫情期間,社交媒體冒充騙局更是猖獗。
新加坡去年同期只有83起案件,今年上半年卻暴增至1175起案件,共騙走270萬元,最大數額的單一個案騙走36萬7000元。

貸款騙局和冒充銀行釣魚騙局則是老生常談了。
騙子往往會冒充受害人熟悉的銀行、政府機關或公司,利用遭破解的電子郵件帳戶或使用以假亂真的偽造電子郵件地址。
打著向商業夥伴或職員支付薪資等幌子發送指示,發布以假亂真的電郵或簡訊,誘騙受害人點擊連結。

美國最大的消費者遊說團體之一——AARP詐騙監督網主管Amy Nofziger說:
「人們現在比平常更容易被騙上當。壓力下,不會理性思考而會感情用事。」
這話不假,強調的是疫情對人們的心理造成的影響。
同時,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人居家辦公,遠程辦公應用程式迅速普及,由於家庭網絡不如公司網絡安全,犯罪分子更容易利用程序漏洞竊取信息。
另一方面,公眾在家使用電腦和網購的時間有所增加,這也給了詐騙分子更多機會實行犯罪。

03. 自殺
不談安樂死以及宗教法律的問題,自殺本身不是一種法律權利,法律對此無禁止,應該說是自然人處置自己生命權的一種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