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聲認為,社會融合不能光靠政府努力,也需要建立社會共識。「如果我們擁有這種集體責任感,能把關懷他人奉為社會價值,而不只是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我覺得我們將能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新加坡須要締結新的社會契約來促進社會流動性和社會融合,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階級分化挑戰。
貿工部長陳振聲昨天在來福士城會展中心舉行的《海峽時報》全球展望論壇演講時指出,除了通過政府政策扶持低收入和弱勢群體,走在前頭的國人也要向落在後面的同胞伸出援手,實現共同進步。

貿工部長陳振聲在《海峽時報》全球展望論壇演講時指出,除了通過政府政策扶持低收入和弱勢群體,走在前頭的國人也要向落在後面的同胞伸出援手,實現共同進步。(海峽時報)
陳振聲指出,新加坡作為國際化都市,所承受的全球化挑戰比其他社會更嚴峻。全球化力量導致的社會階層分化,不只體現在個人擁有多少資源,更是有些人提升得更快,有些人則走得較慢。
雖然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那些「走得較慢」的群體跟上隊伍,但陳振聲認為,社會融合不能光靠政府努力,也須要建立社會共識。國人應權衡是要爭取個人利益最大化,還是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如果我們擁有這種集體責任感,能把關懷他人奉為社會價值,而不只是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我覺得我們將能締結新的社會契約。」
陳振聲也從其他五個方面闡述新加坡可以如何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轉為機遇,讓更多國人從中受益。這包括維護和更新基於規則制定的貿易體系、建立多元化貿易夥伴組合、投資數據和金融等下一代基礎設施、打造新興產業,以及幫助員工掌握新技能。
此外,能否成功克服全球化挑戰,也取決於各國是否具備持續推進相關戰略的政治意願和政治能力。
陳振聲說,無論是中美貿易衝突、英國退出歐盟,或者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思潮抬頭,都與全球化有關。新加坡和許多國家面對同樣的挑戰和任務,關鍵在於是否能有效落實相應措施,這離不開一個有凝聚力、以國家長期利益為先的領導團隊。
「這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也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將這種服務意識和責任感銘刻在國人、公務員和政治領袖的DNA中。」
鼓勵國人多了解本區域
他也鼓勵新加坡人增進對本區域的了解,以便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門戶和跳板作用。
「只有當國人對本區域的概況和多樣性有深入了解,我們才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在與想要進軍區域的夥伴合作時,我們可以提供增值。」
陳振聲舉例,許多新加坡年輕人熟悉美國各州,卻對同屬東協的印度尼西亞所知甚少。國人在關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成熟市場的同時,也應了解其他地區的局勢,尤其是一些發展迅速的新興市場。這也是許多跨國公司越來越看重的品質。
「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要求存和發展,就要讓世界成為我們的腹地……如果我們只關注國內事務,新加坡無法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