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當歸
10月28日,環球時報引援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的文章稱,自中國日益增強的戰略力量和雄心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亞太秩序後,美國的地區朋友和盟友一直希望華盛頓的反應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最好是剛剛好。他們不想美國退縮,把地區戰略領導地位拱手讓給北京,但他們同樣絕不想美國與中國搞對抗,引發地區兩個最強大國家之間不斷升級的戰略競爭,因為那樣比生活在中國的影子下更危險可怕。
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正好坐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上,其所處的戰略地位成為其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新加坡都以一個中立國自居,在美國和亞洲中國之間見縫插針。
一方面,新加坡在南海問題上站隊美國,從而在軍事上傍上了美國的大腿。在美國的庇護和扶持下,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美國在南海地區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在經濟貿易上,新加坡藉助其戰略位置游離在美國和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各國中瘋狂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不可忽視的經濟強國。
新加坡很清楚,作為一個以貿易為主的國家,亞洲國家的崛起會使地區力量失衡,特別是在南海這樣的海洋問題上,新加坡並不希望中國在南海有絕對的話語權,但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新加坡對中國的作用以及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弱化,尤其是隨著亞洲各國的互聯互通和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
新加坡寄希望於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希望藉助美國的實力限制亞洲各國的快速發展,同時保持中美之間的對抗和競爭關係,讓新加坡的價值得到最大體現。歐巴馬執政時期,新加坡是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忠實擁躉,也是南海地區蹦躂最歡的國家之一。
由於新加坡在南海地區事務的站隊,讓中國把新加坡當成一個不可靠的合作夥伴,加大扶持其競爭對手馬來西亞和泰國,以此作為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的替代。由於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舶近80%都屬於中國,一旦中馬合作的皇京港建成,隨時都可以給不聽話的新加坡以致使一擊。所以我們看到,這兩年新加坡在南海的調門明顯下降,不在跟著美國對中國大呼小叫。
新加坡本想成為亞太地區局勢的「弄潮兒」,兩面揩油,但沒想到不但倒掉了碗里的飯,還差點丟掉了自己的飯碗。新加坡媒體此時發聲警告美國,也是對新政府對過去錯誤政策以及判斷的一種修正,並通過媒體向中國釋放示好信號。
是繼續抱美國大腿成為地區公敵,還是改換門庭與地區國家合作共贏,新加坡政府到了該做決定的時候了。
嚴正聲明:多家自媒體未經授權,在微信平台抄襲「阿爾法軍事」的文章,給我們造成很大困擾。如果有需要,請光明正大地聯繫本號管理員開白名單。原創不易,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