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中招」的機構如何「見招拆招」?(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剛步入壬寅虎年,當大家以為「華僑銀行釣魚簡訊詐騙案」已告一個段落之際,新加坡兩大政府機構——中央肅毒局和國內稅務局就在大年初三(2月3日)提醒公眾,要小心提防新的詐騙伎倆。
這是繼1月中旬,高等法院和中央公積金局警告公眾小心釣魚詐騙簡訊與電郵後,又有政府機構被騙徒盯上。
不法之徒要辦「照騙」比賽
其中,中央肅毒局被騙徒「濫竽充數」的手法,還相當新穎。
肅毒局在面簿貼文中指出,不少公眾近期收到關於肅毒局和新加坡理工學院合辦「照片比賽」的電郵。
肅毒局澄清說,它與新加坡理工並沒有舉辦類似活動,並提醒公眾勿回復電郵或點擊當中的連結。肅毒局在貼文中也附上正確的官方網址讓公眾辨明真偽。
好奇的是,騙子們辦這類「照騙」比賽背後的居心是什麼。呼籲公眾提交照片能騙到錢嗎?還是純粹為了收集個人資料?
如果說會關注肅毒局和理工學院電郵並提交照片的人,都是些關注肅毒行動、對毒品嫉惡如仇的人(而且很可能是學生),那騙子拿這批「有愛心」的人來開刀,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另一邊廂,稅務局也發文告說,近來接獲舉報,有詐騙集團打著提供重要信息的旗幟,利用改號欺詐的手法,在稅務局的官方手機簡訊頁面中,插入詐騙簡訊,試圖讓收到簡訊的納稅人點擊連結進入釣魚網站,提供個人資料後,再指示受害者轉帳付款。
不得不說,騙子們越變越聰明,將鳩占鵲巢的手段用到極致。
那些收到「退稅申請表格」的公眾也要注意了,正確的稅務局網址,不應出現中間的「橫槓」:

假的稅務局網站。(警方提供)
可見,不法之徒在出pattern之前,都做足了功課,知道什麼時候是國人的報稅高峰期,然後趁虛而入。
招聘詐騙手段推陳出新
從上述詐騙案可看出,騙子不外乎是要利用受害者的恐慌心理,讓他們在情急之下以為自己的資料有誤或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而落入圈套。
但近來日益猖獗的招聘詐騙案,則多看準「貪小便宜」的心理,「假假」讓你輕輕鬆鬆「賺快錢」,實則賺到錢的根本不是你,你成了「掏錢人」,錢都進了騙徒口袋。
這些招聘詐騙手法越來越推陳出新,已不再是你我熟頭熟臉的樣子。2021年下半年,有五種招聘詐騙手法「脫穎而出」成了警方關注的重點,以下是其中兩種。
倒賣「黃牛」電影票
通過手機應用將電影票一買一賣,就能賺取佣金哦!
看到這種信息,你可能會心想: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康?
事實證明,不少人不但心動了還行動了。
受害者被要求下載未經驗證的手機應用,然而必須先為應用的帳戶「充值」用於購買電影票,一旦將電影票轉賣後就能收到佣金。
殊不知,當受害者將錢打進某個指定帳戶來「充值」時,就已經上當被騙錢啦。佣金根本連影子都沒有。

騙子設立假應用,讓受害者以為可通過應用買賣電影票賺取佣金。(警方提供)
輕鬆簡單的兼職工作
什麼叫輕鬆簡單的兼職工作?就是在社交媒體上點贊就能收到獎金,或者幫忙轉發一些廣告進行銷售就能有錢入帳等等。
同樣的,受害者會被要求從未經驗證的網站下載手機應用,這些應用能允許受害者「接工作」賺快錢,但前提是必須先匯款至指定銀行帳號或加密貨幣錢包購置工作配套。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應驗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老話。

受害者會被要求從未經驗證的網站下載手機應用,但在「接工作」前必須先匯款購置工作配套。(警方提供)
警方日前公布數據顯示,從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中旬,共出現了1200多起涉及電子錢包的網絡釣魚詐騙案,騙子是通過多種聊天應用打電話給受害者。
金融管理局2月4日也發文告指出,本地大部分銀行已落實上個月19日宣布的管控措施來加強網絡銀行的安全,如在發給客戶的簡訊和電郵中移除可點擊的連結、轉帳通知默認額度下調到100元以下等等。
不過文告中最吸引紅螞蟻眼球的,是這段文字:
金管局指出,此前華僑銀行為所有受影響的客戶支付全額善意賠付,是一次性做法。華僑銀行這麼做,是考慮到銀行並未很好的應對此次事件,而且客戶服務理應更好,並不能成為未來騙案普遍遵循的賠付先例。
當局其實就是「意思淺淺」提醒新加坡人:不要以為有了「全額賠付」的先例,就卸下防備!
邁入虎年,詐騙集團肯定還會想方設法「在夾縫中生存」,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蟻粉們在「防小人」改善運勢之際,切記最重要的一點——小心小心再小心,以免「漏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