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看到一些調查機構的報告,比如新加坡還有多少家庭說中文之類,我就很不以為然,倒不是說我對這課題不感興趣(我確實是不感興趣),而是我會更想知道一些我想知道的,比如到底新加坡人早餐吃什麼?
最近有一檔節目《早餐中國》,播了好幾季,每集短短五分鐘,拍一種早餐,一家小店,一個經營的家庭,一些熱鬧的常客和一種十分接地氣的幸福。幸福正是節目的關鍵詞,有幾句寫得極好的標語,如「一朝一食,打卡幸福」,「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看了節目,真讓人想不顧一切一早出門吃早餐。這節目也拍過一些我們所熟悉的美食,比如潮汕的粿汁,看了老闆清晨手制粿片和滷味等,就想起在新加坡,粿汁也曾經是屬於早餐級別的美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就越來越午餐了。

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早餐的研究。(葉孝忠攝)
一天三餐中,早餐算是最簡單和樸實的,不被廚師所重視,也不受美食節目編導們的青睞,後來時興的早午餐,其實更像午餐。早餐甚至是可有可無,甚至還有一本書《早餐是危險的一餐》,如果需要斷食,營養師和醫生會建議戒掉早餐。研究早餐的學者們指出,我們現在隨口說的養生教條,比如早餐要吃得好之類,其實不怎麼經得起推敲,有不少售賣穀類和果醬的食品公司,也都參與了支持早餐的各種研究。
將早餐和幸福感聯繫起來頗為貼切,那是由夢境踏入人間的第一頓,熱騰騰香噴噴的,讓人覺得人間還能忍受。午晚餐總給一種為生存為生活為社交必須進行的飯食,它太精緻和講究,講排場考廚藝,但早餐往往踏實誠懇,如木心的《從前慢》「說一句是一句……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早餐里永遠有那種炊煙裊裊令人溫暖的圖景。
這讓我想起過去的小販中心的早餐時段,總是熱熱鬧鬧,當時還有不少家庭主婦,帶著小孩逛巴剎,買好後到熟食中心享用早餐,現在早不復當年盛景,一些人嫌棄巴剎濕漉漉,毎逛一次就是對崎嶇人生的一種考驗,人們也都忙著工作去了,或在家吃更方便或更高端健康的早餐。我偶爾看見那些乾乾淨淨只賣豆花和豆花水的小攤,就特別想要光顧,小販用勺子在盛滿豆花水的方形塑料桶,攪動著,冰塊和豆水碰撞的聲音嘩啦啦翻滾著,那是我印象中屬於早餐的聲音,飲品盛到玻璃的小杯里,大江大海驟然停歇,終於可以慢下來了。
記者:葉孝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