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循財(左)受訪時認為,美中關係不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很大變化。(取自早報網)
(新加坡訊)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人們不應該對習拜會抱有太大幻想,認為事態會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因為中美之間多年來積存了深深的疑心與猜忌。
他認為,兩國現在只能是一步步建立互信,承認彼此間還是有重大分歧,以及雙方得確保不會有讓互信迅速被侵蝕的行為。
《聯合早報》報道,黃循財昨天下午參加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時,應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的要求,對中美關係是否在習拜會舉行之後發生變化進行了分析。
黃循財指出,習拜會是一次具建設性的重要會晤,但它也只是漫長且艱難旅程的開始,人們不應認為事態會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
他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可切實合作的領域之一,雙方可以通過這些合作領域建立互信,接下來要做的也包括打開更多溝通渠道。
「雙方需要高層私人關係之外的溝通,要有更多溝通渠道來建立互信,通過這些互動形成指導原則或防護欄,了解彼此的底線和難處在哪裡,這樣接下來幾年才有維護這個非常重要關係的基礎。」
黃循財說,新加坡一直都很擔心中美「夢遊」般地走向衝突,但好在雙方現在都表明沒有衝突的意願,而且重視管控分歧、避免讓競爭升級為衝突。他評價說:「這是積極的。」
不過,他也提醒,中美之間的根本分歧沒有改變,美國依然視中國為戰略對手,並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不僅希望在技術上領先一兩步,而且要儘可能永遠領先。
美國越是朝這個方向採取行動,北京就越會覺得華盛頓要永久打壓中國。黃循財說:「中國會對此做出反應,我們進入一個更加分化和割據的世界的風險仍然存在。」
雙方應了解彼此底線 保持軍事等層面溝通
中美另外一個衝突點是台灣問題。黃循財認為習近平已清楚地向拜登說明,台灣攸關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是「紅線中的紅線」,而且「一個中國」是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的基礎。
根據白宮的說法,拜登同習近平會面之後也清楚表示,他不認為台灣在短期之內會面對任何迫在眉睫的入侵威脅。
黃循財同意拜登的看法,因為中國政府眼下有很多國內迫切事務亟需處理,應該不會想要對台動武。
至於中美台三方都在「說正確的話的同時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黃循財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擦槍走火或產生誤判,對局勢沒有好處,這也是為什麼雙方應該坐下來清楚了解彼此底線在哪裡,以及保持在各個層面的溝通,包括在軍事層面。
他在談到中美之間可能發生的晶片戰爭時也強調,多元化不等於脫鉤,否則形成獨立的供應鏈與不同的技術圈子之後,彼此無法互動的狀態,將讓各國不得不選邊站,而這樣的處境是沒人想要的。
黃循財也說,對中方來說,二十大結束意味著新領導班子得到鞏固,他們將專注於為經濟設定前進方向,但眼下的迫切挑戰在於擺脫冠病清零的束縛,以及應對債務和房地產市場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