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漸成中國富豪轉移資產的避風港。(法新社)
作者 李國豪
近年來,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的聲浪越來越大,加上香港經濟和政治氛圍都大不如前,西方媒體日前報道說,有越來越多中國富豪開始想方設法把錢轉移到海外。
在這波「資產出走潮」中,新加坡成了最受中國富豪歡迎的海外避風港。
其實,近年來已經有不少中國富豪「錢進」新加坡,其中又以在新加坡設立用於理財的家族辦公室的方式最受歡迎。
所謂家族辦公室,意即由企業家族所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及傳承規劃,在中國被稱為「家辦」。

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法新社)
中國富豪是新加坡「家辦」大戶
本地一些專門協助富豪設立家辦的公司近日紛紛指出,中國富豪已成為他們的主要客戶來源。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道,新加坡會計與企業服務公司Jenga過去一年來,接獲的諮詢整整多了一倍。
其中,大部分諮詢都來自中國。 本地律師行Bayfront Law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該公司的一名董事Ryan Lin透露,相對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歐洲,尋求在新加坡設立家辦的中國客戶比例明顯更高。
星展私人銀行(DBS Private Bank)的數據也顯示,該行去年的大中華區家辦客戶,從過去約占總數的25%至30%,增至45%。
華僑銀行(OCBC)旗下私人銀行新加坡銀行(Bank of Singapore)也呈現一樣的勢頭。該行去年來自大中華區的新家族辦公室客戶,較2019年增長了三倍。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資料,截至2020年底為止,本地已有約400家家辦,但由於去年的數據尚未更新,實際數字可能更多。
若按照各家業者的統計,中國富豪成立家辦的增幅幾乎肯定最為驚人。

星展私人銀行等業者在去年錄得中國富豪來新設立家辦的增長。(網際網路)
中國富豪為何紛紛轉移資產?
2019年,常年銜接中國大陸與外國市場的香港經歷反修例運動後,有些中國富豪就萌生找尋藏富替代點的念頭。
2021年,北京當局開始強打共同富裕政策,科技及教育產業相繼被整肅,不少透過相關產業致富的中國富豪無可避免地遭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兩大因素疊加,進一步加快中國富豪把財產轉移到國外的腳步。
政治穩定、擁有廣大中文群體,且沒有徵收財富稅的新加坡適時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選項。

中國科技產業一度遭北京整肅,科技巨擘阿里巴巴也無法倖免於難。(路透社)
但是要把錢搬離中國並非易事。根據當地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例,中國人民一年最多只能往國外匯款5萬美元,或30萬人民幣。
這加大了中國富豪轉移資產的難度。因此,部分中國富豪以較小的資本設立家辦,且資金來源多數來自海外的生意。
此外,也有一些中國富豪早就把資產轉移到香港,再以香港為中轉站,把錢轉到新加坡。
新加坡有何優勢?
新加坡擁有政治穩定、政策優勢以及社會和經濟面向的優點,因此不少中國富豪排除萬難也要「錢往」新加坡。
政策上,新加坡並沒有徵收財富稅,這對任何有錢人而言,都是難以抗拒的誘因。
2020年1月,新加坡政府正式落實可變動資本公司(VCC)架構。
簡單來說,VCC架構允許投資人以更靈活的方式進行資產和風險管理,同時不必公開股東名單,讓投資者保有隱私。
這對一些有意在本地設置家辦,卻又想保持低調的中國富豪極具吸引力。
此外,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全球投資者計劃(GIP)下,符合特定條件的外國富豪能透過在本地進行投資,申請成為本地永久居民。
相關條件包括:
旗下公司年度營業額至少2億新元;
持有估值不少於5億新元的公司;
或至少擁有不少於兩億新元的可投資資產凈額。
符合上述任一條件的外國富豪,只要在本地投資至少250萬新元,就能申請成為永久居民。

全球投資者計劃細節。(經濟發展局官網截圖)
此外,在經濟層面上,享有地理優勢的新加坡四通八達,可作為在亞洲其他地區進行投資的跳板。
在社會層面上,新加坡華人人口居多,且仍有一定程度的中文環境,這些優勢也讓有意轉移資產的中國富豪趨之若鶩。
根據《聯合早報》報道,一些來本地設立家辦的中國富豪曾不約而同指出,來新加坡設立家辦,已在中國富豪的社交圈子中蔚然成風。
「有一人到本地考察和落實後,新加坡種種優勢即在圈子裡口耳相傳,吸引更多人陸續前來。」
在中國富豪圈子中,海底撈聯合創辦人張勇和舒萍夫婦無疑是最響亮的名字。

張勇(右)和舒萍(左)夫婦倆在2018年入籍新加坡。(網際網路)
張勇夫婦在2018年正式入籍我國後,一度雄踞新加坡首富寶座。據報道,舒萍也在本地設立了名為Sunrise資本管理公司的家辦。
不過有專家提醒說,香港的金融專才在財富管理方面,擁有比新加坡同業更優良的紀錄。
新加坡若要搶食中國富豪在海外設立家辦的這塊大餅,就必須設法趕上香港在財富管理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