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入口處華麗無比,雕塑美不暇接

2022年04月18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入口處華麗無比,雕塑美不暇接。

馬里安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馬里安曼興都廟也被人們叫做斯里瑪麗安曼印度廟、馬里安曼廟或馬里安曼印度廟。

馬里安曼興都廟建於1827年,人們普遍認為它是由南印度納伽帕特南和庫達洛爾地區的移民修建的。

這座廟宇是獻給瑪麗亞曼女神的,她以治療各種流行病而聞名。

馬里安曼興都廟位於新加坡唐人街的中心,寺廟的裝飾性塔樓入口是一個地標性建築,歷代印度教信徒和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歡這裡。

馬里安曼興都廟的建造靈感來自於檳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員納拉納·皮萊先生,眾所周知,皮萊曾陪同史丹福德·萊佛士爵士(新加坡創始人)於1819年第二次訪問該島。

皮萊先生在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座磚窯,很快就在商界站穩了腳跟,並成功地成為了當地印度教的領袖。

東印度公司最初為這座印度教寺廟分配的土地在泰洛艾爾街,然而由於沒有舉行儀式時所需的淡水,威廉·法夸爾上校(1819-1823年被任命為新加坡的第一任司令)允許皮萊先生在史丹福德運河附近占據一塊地方。

由於殖民地城鎮規劃的變化,史丹福德運河遺址附近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合適的土地,於是這座寺廟目前所在的南橋遺址(唐人街地區)最終於1823年授予了皮萊先生。

到了1827年,人們在南橋路建成了這座主要由木頭製成的廟宇,當廟宇建成後,由納雷納·皮萊先生主持了開光儀式。

1843年,這座廟宇變成了一座用灰泥和磚頭建造的建築物,直到119年後的1962年,一座全新的寺廟在這裡建成,其複雜的雕塑作品令無數人為其側目。

最初的大塔樓入口建於19世紀末,當時並沒有很多裝飾物品,寺廟於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重建,60年代隨著雕塑的增多而進行了修復,在過去的100年里,原有的寺廟結構經歷了好幾個重建階段。

寺廟的歷史記錄並沒有顯示,在1936年6月舉行的第一次供奉儀式之前,有沒有進行過供奉儀式。

12年後的1949年6月,這裡舉行了第二次金盞花節,此後的1971年6月6日、1984年9月6日和1996年5月19日,這裡又舉行了金盞花節。

馬里安曼興都廟是殖民時期新移民的避難所,這個寺廟也是社區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在當時只有寺廟被授權為印度教婚禮舉行儀式的地方,也是印度教的婚姻登記處。

這座寺廟看起來實在是太漂亮了,以後有機會去新加坡旅遊的朋友們,千萬記得去這裡看看。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