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幾十年來一直在建立國人對於國家的認同,同時也鼓勵公民與他們的祖籍等文化建立聯繫,在兩者之間維持平衡。但隨著中國崛起,越來越多人擔心中國可能通過尋求將我國華人現有的文化聯繫轉化為對中國的「忠誠」,打破這精心安排的平衡。
華人占我國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口,大部分我國華人的祖先都是在早期從中國南來。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隨著中國在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變得強勢,他們在呼籲海外華人為國家利益服務,並在海外獲得影響力的努力中,也越來越自信。一些學者和前外交官擔心,我國也可能成為中國政府擴大影響力的一個誘人目標。
我國外交部前常任秘書比拉哈里說:「對我們來說,這個問題目前存在,而且發生的可能性極高。」
「中國的崛起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地緣政治事實。但在我看來,要從對中國的文化親和力轉換成為華人優越性的概念,這只是很小的一步。」
「新加坡才53歲,並不能保證每一個新加坡華人都不被誘惑,避免自覺或不自覺地踏出這一步。
我國牛車水。(照片:iStock)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中方無意影響國人對國家認同情感
比拉哈里曾提醒公眾留意中國隱秘的「影響力行動」。對此,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上個月罕見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尊重新加坡在維持種族和宗教和諧上的努力,並無意影響新加坡人對於國家認同的情感,也永遠不會那麼做。」
「我們反對以大欺小,也反對干涉他人內政。這是中國所說,也一直是中國所做。」
去年8月發生的一起事件引起人們對此課題的關注。我國政府表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參與損害新加坡國家利益的活動,是試圖影響本地輿論的外國代理人,因此取消他和妻子楊秀萍的本地永久居留權,並永久禁止兩人入境新加坡。報道指,一般就認為,這起事件的「外國代理人」中的「外國」指的是中國。
黃靖。(照片:LKYSPP)
學者:中國模糊華人和華僑界限 通過交流計劃施加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積極在全球各地展開多項兩國之間的交流計劃,聯繫中國和海外華僑,新加坡也牽涉其中。這些活動包括安排國人回到祖籍村莊,或讓年輕人到中國遊學,參加「尋根營隊」。
國大政治科學系副教授莊嘉穎認為,比較寬泛的解讀,是這些活動屬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種更可疑的解讀是中國施加軟實力影響的努力」。
學者也擔心中國近來正模糊「華僑」和「華人」之間的界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一個國外工作研討會上強調,需要拉近全球各地超過180個國家的6000萬華人(不包括中國),一起享受「中國夢」。
莊嘉穎說:「有一種感覺是,現在的重點是所有華人都有相似的起源,因此應該對中國的觀點更有共鳴。」
國大東亞研究所前主席王賡武認為,矛盾的是,當中國開始以種族和血統為基礎來接觸他人,這讓他國政府無法接受,但另一方面中國卻認為這很自然,因此產生爭議。
報道:我國成立華族文化中心 「新加坡華人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同」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照片:SCCC)
我國方面,政府不斷以多元文化、平等和英才教育為基礎,塑造國民對於國家的認同,並以英語作為國家官方行政語言。報道指,中國之前在我國設立中國文化中心,我國不久後在去年也開設了耗資1億5000萬元打造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傳達了明確的信息:新加坡華人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同。
另一方面,意識到中國巨大的經濟能力,我國也積極發展和中國相關的關係,包括舉辦「講華語運動」,鼓勵年輕人講華語。去年,新加坡也是中國在海外的最大投資者。
然而專家認為,中國要贏取新加坡華人的認可並不容易。《新加坡華社五十年》編輯馮清蓮說:「也許有些人回到他們祖籍地所在,看到所有的進步,可能會感到自己的心弦被牽動,但最後,他們不會認為那是家。」
但我國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訪問高級研究員Leo Suryadinata教授說:「中國不著急馬上看到效果,因為北京始終有著長遠的目光。」
- CH8/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