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大約三萬名寶寶在新加坡出生。(聯合早報)
「所以我當不了政治家」
新加坡的生育率,連龍年都拉不上。
過去幾十年來,生育率每逢龍年都會上升,但新加坡在2024年甲辰龍年的整體生育率仍停留在0.97的歷史低點。
但「連龍年都拉不上」可能還是冤枉了龍大哥,說不定如果沒有他,生育率還會再探新低吶!
生育率持續低迷,新加坡就註定在人口方面束手無策了嗎?那就看你問的是誰了。
過去的幾天裡,一名政治人物說要引進新移民,鼓勵他們融入,但一名前高級公務員卻提出一個更簡單粗暴的做法:
用「拐」的!
「如果由我來執政,『拐帶』肯定是一項主要工作」
語出驚人的是經濟發展局前主席楊烈國,他在3月6日「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納丹系列講座」的問答環節中談到人口與人才的重要性時,表示「如果有選擇,我會把所有人都『拐帶』到新加坡來。」

楊烈國(右)與問答環節主持人莊凱峰(左)。(視頻截圖)
楊烈國口中的「拐帶」自然不是犯罪行為,而是為本區域傑出的青少年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從中三起在新加坡念書,在這裡成長、生根,最終成為新加坡公民。
坦白說,這不是全新的概念,新加坡一些中學和初級學院等歷年來都有錄取來自本區域國家的學生,如東協獎學金得主。
擔任問答環節主持人的數碼發展及新聞部常任秘書莊凱峰便順水推舟,問楊烈國若新加坡政府照著他的建議去做,那新加坡青少年豈不是要擔心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楊烈國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引進的一批越南學生為例回答:
「他們的『飢餓感』強烈。新加坡的孩子們為什麼不能跟他們競爭?這些學生來到新加坡,一周七天都留在宿舍里讀書。如果新加坡人無法競爭,那問題就出在他們身上。」
楊烈國也回憶道,自己曾介紹其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給尚達曼總統,後者告訴尚達曼,在新加坡求學的第一年,她由於不諳英語,幾乎每天都在哭泣。
「可是他們還是專注學習。他們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他們的飢餓感,如果新加坡孩子們沒有這份飢餓感,(我只能)祝他們好運。」
楊烈國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打趣道:
「我不是當政治人物的料。」
「新移民帶來新體驗和價值」
如果說楊烈國自嘲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可能得罪人,那麼政治人物又會怎麼處理這個敏感課題?
可能會像李顯龍資政一樣,強調新公民能為新加坡做出的貢獻。
李顯龍3月9日在南洋理工學院主持德義區新公民儀式時說,引進新公民不僅是增加人口數量,讓我國能在沒有天然資源和出生率低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經濟增長。
更重要的是,新移民的新經驗、多元視角和全球聯繫,助益新加坡與世界接軌,讓新加坡作為區域樞紐和全球節點蓬勃發展。

李顯龍資政在德義區新公民儀式後,與新公民交流。(聯合早報)
他指出,移民確實帶來更多競爭,推動大家更努力工作以達到更高標準。然而,這也創造了更有活力的經濟,激勵大家變得更剛強和優秀,為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機會和更光明的前景。
李顯龍的話雖然沒有楊烈國的直率,但聽起來一般耳熟。此外,兩人的話還有一個共同主題:融入。
楊烈國強調要在青少年大約念中三(15歲)時接來新加坡上學,如果等到他們21歲,身份認同已經形成,就太遲了;李顯龍則直接挑明,須密切關注不同族群之間、新移民和土生土長者之間的和諧,並接納能夠融入和為我們的社會增添價值的人。
歸根結底,國家每年只有三萬左右的新生寶寶,套楊烈國的話來說,是「無法生存」的。
要怎麼「催生」,以及生育率低迷的後果,看來要讓新加坡政府頭疼好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