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各地抵達新加坡港口的船舶突破30億總噸,再次寫下新紀錄。總噸(Gross Tonnage)指的是船舶的總內部容積,業界一般以此測量停靠港口的船隻流量。新加坡常年抵港總噸在2004年及2011年,分別達到10億及20億。這也即是說,過去30年來,每隔10年就增長10億總噸。
考慮到過去幾年來世界海運業經歷了重重的艱險波折,新加坡港口所取得的突破可謂難能可貴。這固然和勞資政三方的密切合作有很大的關係,同樣關鍵的,是在這種協作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港務處理的高效率和可靠性。在世界海港的競爭中,這也是新加坡港口的致勝要訣。

新加坡港口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能量和效率的過程,這包括碼頭的擴充、自動化、數碼化等。今天,新加坡港口已成為世界海運連結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局勢中,新加坡港口是最可靠的一站式港口,也是有能力為船舶彌補運輸延誤時間的補時港(catch-up port)。這些優勢都是難以複製的。
在12月26日舉行的慶祝儀式上發言時,新加坡代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把新加坡港口取得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特別歸功於勞資政緊密合作。新加坡港口的發展是個不斷自我更新和提升的過程,這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和長遠的規劃,也須有勞資雙方虔誠合作,適應新的變化,如採用新的科技,不斷重新訓練和調配員工,這在其他資方和工會往往對立的地方是很難辦得到的。其他國家也許有強大的財力複製硬體設施,但卻很難複製新加坡的「軟體」。

新加坡港口的總體優勢可概括為3C,即連接性(Connectivity)、能量(Capacity)和競爭性(Competitiveness)。新加坡現在已和世界12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連接。使用新加坡港口的船務公司多達200餘家。這種全球性的連接,是新加坡能成為世界海運樞紐的成功因素之一。作為航運樞紐不可或缺的是齊全的港務設施和安全可靠的服務,而能夠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的則是高效率和高生產力。因此,能贏得亞洲和全球最佳海港的美譽實非偶然。
新加坡港口總體優勢在非常時期或動盪時刻能發揮的作用也很突出。這就是作為補時港的角色。比如,在疫情使世界許多港口都陷入停擺的情況下,新加坡港口卻繼續全天候24小時操作。這為許多船期被延誤的船舶提供了援手,讓它們可以在這裡迅速地上下貨和轉運貨物,彌補延誤的時間和減少所可能蒙受的損失。

作為東西之間海上運輸的重要樞紐,新加坡港口在目前好些地方的港務和航線都受到干擾和中斷的情況下,可起到的補給港作用必將愈加凸顯。同樣是世界重要和繁忙海上貿易通道的巴拿馬運河和紅海,近日就都出現了問題。巴拿馬運河因為乾旱天氣導致水位大幅下降,不得不限制貨船通行。在紅海,葉門胡塞武裝組織近日對往來曼德海峽的商船發動多次無人機和飛彈襲擊,迫使很多貨輪暫停使用或繞道。可以肯定,很多船務公司會因此蒙受不便和損失。這些都可能為新加坡港的優勢帶來馬太效應。
不過,短期來看,新加坡港口也面對新的挑戰,世界經濟疫後復甦不如預期,加之全球高通貨膨脹持續,大大地打擊了消費和生產的需求,地緣政治和戰爭也加劇了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世界船運的需求。但只要新加坡港口能繼續加強和發揮整體優勢,加上大士港口的逐步完成,以及世界經濟的逐漸復甦,前景是樂觀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