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11日訊)新加坡傳染病專家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在冷藏和冷凍環境下,可在生鮮食物上存活3周之久,更有可能在處理食物時傳染給工人。
中國北京市場先前被爆出三文魚砧板上發現新冠病毒,引發外界食用三文魚的疑慮。
由新加坡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教授領銜的研究實驗,在新加坡超市購買的雞肉、三文魚和豬肉樣本後切成小塊,添加新冠病毒。結果顯示,在冷藏環境的4℃和冷凍環境的零下20℃的溫度下儲存21天後,病毒傳染性沒有顯著變化。
這項上個月發布的研究結果指出,新冠病毒可在國際食品貿易運輸及其儲藏的時間跨度和溫度下存活。進口的冷藏和冷凍食物以及其包裝受到病毒污染,可能是一些長時間沒有病例國家疫情復現的源頭、或是疫情的眾多源頭的其中之一。北京市場的案例正可能是其中之一。
研究建議,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和食品進口商應對病毒構成的非傳統食品安全風險保持警惕。
弗斯爾在論文中指出,受污染的進口食品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處理食物的工人,甚至停留在環境中,受感染的工人有可能成為新的零號病人。
「國際食品市場非常龐大,小機率事件也可能會時不時發生。」
這篇研究論文上月發布在開放式預印本存儲庫網站biorxiv.org上,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中國研究團隊本月初發布的實驗結果顯示,新冠病毒能在4℃的冷藏三文魚上存活長達8天,25℃常溫下存活2天,因此受感染的魚在進出口過程中,可成為病毒跨國傳播的途徑之一。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官網,目前尚無證據證明,新冠病毒會通過食物以及食品包裝和設備傳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