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新冠疫情對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新加坡也不例外。尤其2020年第二季度,新加坡經濟出現了13.2%的歷史性萎縮。按照這種水平,摺合年化率意味著經濟產出的萎縮達到42.9%。
市場分析師和經濟學家一直用各種「圖形」,例如V形、L形、W形甚至K形,來描述經濟復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走向。
這些都充分表明不同程度的樂觀情緒以及疫情所帶來的長期影響。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蔡道鋁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
高級訪問研究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
經濟學博士
教研領域:管理經濟學、全球經濟的宏觀經濟原理等
最樂觀的情況是V形復甦——即當前的疫情相當於暫停鍵,一旦開始復甦,經濟生活將恢復正常,GDP將迅速回升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而最悲觀的復甦形式是無力的L型。這種情況表明疫情對新加坡的經濟產生了永久性影響,投資、就業和生產的損失也將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永久性影響。
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的為W形和K形復甦模式。W形模式為一條艱難坎坷的經濟恢復道路;而K形模式中,經濟復甦效果將取決於行業性質。
如果疫情遏制政策無效,導致新冠疫情在各項活動恢復之後捲土重來,就會出現W型經濟模式。

新加坡濱海灣(資料圖片)
以下幾項關鍵因素決定著經濟復甦的模式:
新冠疫情何時結束很難預測。即便本地社區的疫情受到控制,新加坡經濟的復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國家對疫情的控制情況。對出口的需求以及旅遊相關產業的復甦都需要健康的全球人口和經濟。
若要確保經濟迅速恢復,消費力必須同時回升。若要增加消費力,需要保證居民有安全感:一旦經濟全面開放,安全感就會轉化為消費支出。
而一個家庭當中,若有人失業,這個家庭可能會面臨信用卡和抵押付款的壓力,從而降低了消費能力。對於那些有幸保住「飯碗」的人來說,未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足以導致消費減少,因為家庭不得不增加預防性儲蓄。
因此,消費者支出成為了檢驗能否走上經濟快速復甦之路的最終試金石。
另一項要點在於防止一連串的企業破產。發展業務需要時間,投資對於決定長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只要在經濟全面開放時能夠防止系統性破產,投資就會隨之增加,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展開。
最後,在後疫情時代還需要確保勞動力市場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分配勞動力。失業和裁員對員工來說異常痛苦:這不僅是因為失去了收入,如果他們不能迅速找到新工作,這將給他們帶來長期的疤痕效應。長時間的失業往往會造成人力和技能的損失。
因此,當前的疫情可能會引起疤痕效應,從而可能轉化為長期失業問題。
不過,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實習工作以及為被裁人員提供的培訓計劃有望減輕當前疫情危機所帶來的長期損害。
未來的道路尚不確定,但勞動力市場的最新數據為經濟快速復甦帶來了一線希望:當前環境下的各種裁員,包括解僱永久雇員或合同制雇員以及臨時裁員等,都與過去經濟衰退期間的情況大不相同。
在以往的經濟衰退期,如全球金融危機過後期間,我們發現新加坡的裁員的力度前所未有。與之相反,在當前的經濟衰退中,企業都在採取節省成本的臨時措施,包括減少每周的工作時間或實施臨時裁員措施,而不是採取永久性裁員措施。
這種差異很重要,對於經濟快速恢復來說是個好兆頭。
因為一旦經濟活動開始恢復,臨時被解僱的員工可以迅速返回工作崗位,避免長期失業。
文章英文版刊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題為The various shapes of post-pandemic economic recovery
作者:蔡道鋁,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高級訪問研究員
翻譯:師文華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