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中心:新加坡的國民食堂
一說起小販,我們往往會想到路邊小攤,或許還會想到「髒亂差」三個字。不過,在被稱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那裡小販中心,不僅被稱作新加坡人的食堂,還要被申請作為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新加坡的小販文化,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在新加坡,有80%的人口是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裡,而每9000多間組屋周邊,就會有一個小販中心,每個小販中心裡平均有127個攤位,這給新加坡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在小販中心裡吃一頓飯,平均花費則在5新元左右、約合25元人民幣。這對於人均月收入約1萬7千元的新加坡人來說,小販中心絕對算得上是國民食堂。
南洋國際商學院院長許振義介紹,我們從小開始就很習慣到小販中心去吃中飯,去吃晚飯,甚至周末約朋友,不是去大酒樓,而是去小販中心。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之所以能夠建立,與大批的移民不無關係。18世紀,來自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地的青壯年開始到新加坡謀生,幹活之餘,一日三餐都是在路邊攤上解決的。1971年起,為了規範管理,新加坡政府通過發放牌照和優惠津貼的方式,吸引小販們進入政府建立的小販中心、巴剎也就是集貿市場以及特色商業街。從此以後,小販們不用再「跑地牛」,路邊攤也變成了一家家規範經營的小店。
小販中心裡的水果攤老闆告訴記者,他在這裡做了30多年,35年。如果有體力和能力,會繼續做下去,不想退休,做到不能做為止。

隨著一代代的傳承,在新加坡,「小販文化」不僅僅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更承載著新加坡人的生活經歷和美食記憶,是一座新加坡人心中的情感聯絡站。
南洋國際商學院院長許振義稱,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當然還有我們的下一代,都是在小販文化的環境下長大。因為小販中心經常會有幾十年的老字號,從爺爺傳給爸爸,又從爸爸傳給兒子。
新加坡:非獨家恐失傳 小販文化「申遺」有難度
目前,新加坡正在積極準備,希望讓「小販文化」在2020年底獲選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不過,申遺之路雖然充滿著希望,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挑戰。
事實上,小販文化並非新加坡獨有,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也都存在著不同形式或者類似的小販。這對新加坡的「申遺」工作絕對是最大的阻礙。
南洋國際商學院院長許振義表示,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怎麼樣把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同其他國家的區分開來。新加坡小販文化的特點,相對於其他國家其他社會來說,就是多元種族,多元宗教。

此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小販經營開始逐漸變成夕陽產業。隨著多數第一代小販步入暮年,一些孩子又不願意繼承父母的工作,很多小販攤位不得不選擇結業。不過,也有很多小販願意堅守。「這要看租金的關係,租金允許我們就可以做下去」
為了防止小販這個職業「失傳」,新加坡政府鼓勵新一代的小販進場做生意。在小販中心,一些人帶來了他們的新做法,比如引進非傳統熟食,或者改變傳統手法讓流程機械化,這為傳統的小販文化帶來了新氣象。與此同時,新加坡還努力把小販中心打造成獨有的觀光行程,讓更多的外國人認識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