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0日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赴美國華盛頓訪問5天,出席東協—美國特別峰會,共同商議加強東協和美國接下來的合作。
這是兩個月以來,新加坡領導人第三次訪問美國。同時,也是李顯龍總理2月以來第二次會見拜登。
今年3月26日至4月2日李顯龍總理曾赴美進行八天工作訪問,分別會見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哈里斯、內閣部長等多位領袖。

東協和美國是在2015年馬來西亞召開的東協峰會上,決定將雙方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包括美國在內,東協目前有七個戰略夥伴,以及兩個全面戰略夥伴——中國和澳大利亞。而中國和澳大利亞是於2021年與東協的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這次的特別峰會也旨在紀念東協與美國建立對話關係45周年。峰會原定3月舉行,但因部分東協領導人時間上無法配合而展延至10日。這是繼2016年後,美國和東協領導人第二次在美國舉行特別峰會。
李顯龍總理髮言時敦促美國邀請東協成員國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此架構具包容性,並能為成員帶來實質利益,以吸引更多國家參與。李顯龍總理建議,IPEF應該包含數位經濟、綠色經濟、以及基礎建設領域之合作。此外,李顯龍總理也呼籲美國和東南亞加強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的合作,並共同提高供應鏈韌性。

李顯龍總理在12日稍早與其他東協領導人出席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主持的午宴時,亦呼籲美國兩黨國會議員持續支持與東協會員國之經貿和投資合作。訪美行程於14日結束,在李顯龍總理出訪期間,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出任代總理。

此外,由於新加坡在基本食品和醫療用品方面對中國進口的依賴較低,因此供應不會因中國當前疫情而受影響。新加坡貿工部政務部長劉燕玲說,中國落實的行動管制措施,導致新加坡一些領域的供應鏈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她說,新加坡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包括電子、機械和金屬物品,而這些主要是製造和建築業所需的產品。大部分企業反映,他們目前仍能應付運輸時間延誤的情況。
新加坡將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使進口來源多元化、推動本地生產、保障庫存,以將供應短缺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她說,烏克蘭戰爭影響全球供應鏈,中國採取的封鎖措施進一步使供應鏈承受壓力,可能在短期內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情況。劉燕玲表示,新加坡已推出多項措施,協助本地居民和企業應付生活成本上漲的壓力,並會密切觀察通貨膨脹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