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再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在2024年QS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中首次進入前五十,分別位列第26和第50名。
在這份由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於12月5日公布的排名中,全球各大學競逐著在社會影響、環境影響和治理表現等方面的卓越表現。
具體而言,排行榜的評分指標包括45%的社會影響、45%的環境影響以及10%的治理表現。這一多元化的評估方式旨在揭示大學在全球挑戰面前採取行動的能力。
國大與南大在今年的排名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從去年的第80名和第126名分別晉升至第26名和第50名,分別提升了54和76個名次。

這不僅是對這兩所學府的認可,也是新加坡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水平的提升。國大的排名更是亞洲第二,僅次於亞洲第一的日本東京大學,全球排名更是高居第22名。
值得注意的是,QS今年評分的大學數量達到1397所,相較去年翻倍有餘,覆蓋了全球95個國家與地區。中國以90所入榜大學成為了唯一擠入前百的亞洲國家,其中上海復旦大學以第142名的成績最為亮眼。
這表明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中國的大學數量雖多,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新加坡正積極朝著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政府也強調與不同企業和學府合作,以實現2023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設下的目標,即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這一成就是對新加坡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顯著進展的肯定。
然而,該機構認為新加坡應該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大學課程,並在環境和氣候相關學科投入更多教學資源。這表明即便在排名中取得輝煌的成績,新加坡的高校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需要在教育領域更加深入地涵蓋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實踐。
新加坡管理大學也在今年首次入榜,排名第481名。這一成就進一步豐富了新加坡高等教育體系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
新加坡大學也不斷在創新。
南洋理工大學2024年開設本地首個四年制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課程設計和安排將根據本地醫療需求制定。首批畢業生將在2028年畢業。
這會是首個由本地大學獨立頒發的中醫學學士學位文憑,也是第一個獲衛生部中醫管理委員會認證的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
傳統中醫在本地社區中得到廣泛使用,而且在醫療保健系統中,與西醫相輔相成。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更多證據證明中醫有效,政府醫院開始為患者提供中醫針灸治療。

南大與北京中醫藥大學2005年合作,設立生物醫學科學和中醫學的五年雙學位課程,以拓寬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多年來,這個項目培養了超過430名畢業生。
有意學習中醫的本地學生不少,民眾對中醫治療的需求也強勁,衛生部、教育部和南大決定是時候推出本地首個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
將專注滿足本地人健康需求,對慢性疾病等提供指導訓練。新課程將更專注於滿足本地人的健康需求,針對老齡化現象和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中風等設計課程,提供更優質的醫學指導與訓練。
課程第一年將設25個報讀名額,並計劃在未來增至每年招收40名學生。同時,現有的雙學位課程將在明年終止招生。
與之前五年制課程相比,學校不僅沒有減少教學課程,還會融入更多高科技的元素,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在臨床研究方面的應用,同時將採用更多小組討論和交互式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將更加專注於滿足本地人的健康需求,針對老齡化現象和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中風等設計課程,提供更優質的醫學指導與訓練。

衛生部也計劃在明年1月啟動新註冊中醫師臨床培訓項目,為剛通過執業考試的新手中醫師,提供更系統化的中醫臨床訓練。
中醫藥在本地確實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最主要的是本地人口,包括一些非華族,對中醫藥的接受度極高。
民間中醫團體,如同濟醫院、中華醫院、大眾醫院、善濟醫社、新加坡佛教施診所、義安中醫藥中心等,多年來為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廉宜的中醫服務,更是有口皆碑。但時至今日,中醫在國家正式醫療系統中仍然處於輔助地位,只有針灸進入了醫院的殿堂。
本地中醫學的發展在逐漸專業化的同時,能最終成為主流的一部分,相信是不少人的共同期待。有了這些條件,中醫課程吸引更多人才,國人享有中醫藥的額外照護,便是指日可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