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再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可持续发展排名中首次进入前五十,分别位列第26和第50名。
在这份由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于12月5日公布的排名中,全球各大学竞逐著在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和治理表现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具体而言,排行榜的评分指标包括45%的社会影响、45%的环境影响以及10%的治理表现。这一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旨在揭示大学在全球挑战面前采取行动的能力。
国大与南大在今年的排名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从去年的第80名和第126名分别晋升至第26名和第50名,分别提升了54和76个名次。

这不仅是对这两所学府的认可,也是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水平的提升。国大的排名更是亚洲第二,仅次于亚洲第一的日本东京大学,全球排名更是高居第22名。
值得注意的是,QS今年评分的大学数量达到1397所,相较去年翻倍有余,覆蓋了全球95个国家与地区。中国以90所入榜大学成为了唯一挤入前百的亚洲国家,其中上海复旦大学以第142名的成绩最为亮眼。
这表明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中国的大学数量虽多,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新加坡正积极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政府也强调与不同企业和学府合作,以实现2023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设下的目标,即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一成就是对新加坡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的肯定。
然而,该机构认为新加坡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大学课程,并在环境和气候相关学科投入更多教学资源。这表明即便在排名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新加坡的高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在教育领域更加深入地涵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实践。
新加坡管理大学也在今年首次入榜,排名第481名。这一成就进一步丰富了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新加坡大学也不断在创新。
南洋理工大学2024年开设本地首个四年制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课程设计和安排将根据本地医疗需求制定。首批毕业生将在2028年毕业。
这会是首个由本地大学独立颁发的中医学学士学位文凭,也是第一个获卫生部中医管理委员会认证的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
传统中医在本地社区中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医疗保健系统中,与西医相辅相成。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更多证据证明中医有效,政府医院开始为患者提供中医针灸治疗。

南大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合作,设立生物医学科学和中医学的五年双学位课程,以拓宽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多年来,这个项目培养了超过430名毕业生。
有意学习中医的本地学生不少,民众对中医治疗的需求也强劲,卫生部、教育部和南大决定是时候推出本地首个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
将专注满足本地人健康需求,对慢性疾病等提供指导训练。新课程将更专注于满足本地人的健康需求,针对老龄化现象和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中风等设计课程,提供更优质的医学指导与训练。
课程第一年将设25个报读名额,并计划在未来增至每年招收40名学生。同时,现有的双学位课程将在明年终止招生。
与之前五年制课程相比,学校不仅没有减少教学课程,还会融入更多高科技的元素,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临床研究方面的应用,同时将采用更多小组讨论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将更加专注于满足本地人的健康需求,针对老龄化现象和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中风等设计课程,提供更优质的医学指导与训练。

卫生部也计划在明年1月启动新注册中医师临床培训项目,为刚通过执业考试的新手中医师,提供更系统化的中医临床训练。
中医药在本地确实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最主要的是本地人口,包括一些非华族,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极高。
民间中医团体,如同济医院、中华医院、大众医院、善济医社、新加坡佛教施诊所、义安中医药中心等,多年来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宜的中医服务,更是有口皆碑。但时至今日,中医在国家正式医疗系统中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只有针灸进入了医院的殿堂。
本地中医学的发展在逐渐专业化的同时,能最终成为主流的一部分,相信是不少人的共同期待。有了这些条件,中医课程吸引更多人才,国人享有中医药的额外照护,便是指日可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