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年齡,經驗以及閱歷的不同,年長者與年輕人之前似乎總是有難以調和的觀念上的差異。年長者往往會覺得年輕人不夠成熟堅韌;年輕人又會覺得年長者過於保守陳舊。
「老古董」與「草莓一代(指年輕人缺乏應對挫折的能力)」的偏執自古有之。然而事實上,兩者之間可以通過交流達到求同存異,一起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並肩前行。
為此,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技術轉移主任黃煥光博士表示,這一代的年輕人有能力在瞬息萬變的經濟中證明自己的勇氣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

1、老師如何與年輕的學生們合作?
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學校開辦了講習班,開設培訓課程,為學生提供初創公司所需的基本商業模式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除此以外,學校還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義大利,葡萄牙和柏林等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國家有影響力,進而增加了他們的曝光度。
學生們也可以藉機拓寬思路,了解各國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進而思考如何通過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希望探索企業運行模式的學生,學校有專門的課程,讓他們了解相應的商業模式,並將他們引薦給相關行業的導師,進而指導他們的旅程。
2、學生們的商業思維?
黃煥光博士表示,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學生傾向於以技術為基礎商業理念,學校提供具有設計思維和技術教育的課程(比如輪椅附件,以增強輪椅使用者的日常行動能力)。
學生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有可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學習態度
學習心態非常重要。全球化的心態,適應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力都是非常優秀的應對未來挑戰的特性。
擁有這些特性,意味著即使未來他們多次轉換工作,甚至是行業,也能夠憑藉這些特質迅速適應,並生存下來。
精神態度
假如學生們想成為企業家,他們需要足夠堅強,在精神態度上做好準備,因為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挫折感,他們需要足夠耐心,不輕易放棄。
此外,他們需要始終傾聽並接受反饋和批評,以便他們更好地了解如何讓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創造足夠的價值。

團隊合作以及溝通能力
他們需要建立一個具有互補優勢的團隊,進而推動企業的發展。他們還要具有優秀的溝通能力,與客戶溝通,與潛在的投資者,合作夥伴,供應商,分銷商,員工和政府監管機構溝通。
3、今天的新加坡學生具有這些特質嗎?
對於這個問題,黃煥光博士表示:「他們有能力成為具有這些特質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做出自己的貢獻。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學習。」
儘管在未接觸到現實社會之前,很多學生的理想可能聽起來不切實際,但恰恰「不理性」正是創造力的源泉。
正如蕭伯納所說:
「理性的人適應世界,不合理的人堅持要讓世界適應自己。所以一切進步都取決於不合理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