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早報)
「管」拍拖、結婚、做愛、生孩子等人生大事的楊莉明部長,2016年因大聲向本地年輕人放話:「做愛只需要很小的空間」而攪動輿論春水,近日她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再次傳授戀愛、結婚、育兒經。
紅螞蟻把這個「秘笈」總結為以下幾點:
找對象要主動
求學時期要多交友(增加找對象的機會)
老公要積極付出,老婆才能兼顧好事業和家庭
35歲前生孩子是最好時期
不過啊,網民看似對「秘笈」不太感興趣,這個視頻和相關新聞都沒吸引多少人的眼球。
有網民就說,別再說這些我們都聽厭了的話。

視頻中,協助管理國家人口及人才署的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回答了五道問題。
1、我想結婚但找不到對象,怎麼辦?政府是不是要幫我相親?
楊莉明部長說,找對象結婚關鍵不在於紅娘,而是年輕人的心態。她建議大家不要採取「我希望結婚,但一切隨緣」的被動心態;而是要抱著主動的心態,通過不同的渠道去找一個適合的對象。這樣,就不一定要靠政府介入了,畢竟,市場上不缺交友平台啊。
2、部長有沒有什麼戀愛建議啊?會鼓勵年輕人在求學時期就找對象嗎?
楊莉明的答案:鼓勵的。
她解釋說,離開學校後,社交圈子就沒有那麼廣。但學習的時候,時間充裕、社交圈子又廣,最適合找對象。
她也認為,讀書時期是「摸索期」,不一定要以找一個未來對象作為出發點,而是用來擴大我們的社交圈子,因為從朋友圈中可以看出跟誰合得來,跟誰思想比較一致,可能以後一起生活會覺得不錯。
她告訴《聯合早報》,在她接見選民時,聽過一位女居民感嘆說,女兒事業有成卻沒有對象。
「這位母親說,我以前一直叫我的女兒讀書讀書,我現在很後悔,為什麼沒有叫她去交朋友?」
楊莉明認為,這是家長普遍的心態,總會提醒孩子把學業搞好。實際上,在求學、大學時期,年輕人有更多機會通過活動結交朋友。她與一些夫妻聊起,不少是在求學時認識,他們當時未必是情侶,但保持友誼與聯繫,後來才發展戀情。因此,她覺得年輕人只要拿捏好學習等方面的輕重,不妨在求學時擴大交友圈子。踏入職場後,接觸的大多是同事和同行。
部長這個回答,不僅教了年輕人如何交異性朋友,也教家長們要開明育兒。
楊莉明的建議可能是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因為她本身就是在求學時期認識現在的丈夫張永昌(盛裕控股集團Surbana Jurong國際業務總裁)的,而且還是通過那種集體相親的方式認識的。
她早前在博客撰文時非常甜蜜地透露,她在18歲的時候遇到她的白馬王子(丈夫)。
「當時,我當然不知道他是真命天子。我們是集體相親的一員,發現彼此很談得來。我們成為了好朋友,不久之後,我覺得他可能就是我的真命天子。謝天謝地,他似乎也認為我是他的『真命天女』。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花了8年的時間才結婚。」
想在讀書時期交男女朋友的年輕蟻粉,趕快拿這個報道給你父母看啦,有部長為你「撐腰」了。

楊莉明在與丈夫張永昌結婚21周年時,製圖和貼文感謝丈夫並秀恩愛。(楊莉明面簿)
3、現代女性讀這樣多書,難道要我們犧牲事業來照顧孩子嗎?
在國家人口及人才署最新的工作生活和諧調查中,僅有45%新加坡人反映,他們能做到家庭、事業和個人同時兼顧。
不過,楊莉明回答以上這個問題時卻說:「許多女性都證實了,事業和家庭其實是可以兼顧的」。紅螞蟻真不知道她的理據在哪裡,「許多女性」是指大多數女性嗎?
她接著說,但丈夫(爸爸)需要在這個(女性兼顧事業和家庭)過程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楊莉明也肯定了爸爸的付出。她說:「很多年輕的家庭,很多時候,不只是媽媽在付出,你也可以看到爸爸他們也很努力。」
看到這裡,作為媽媽的蟻粉們,是不是也想拿這個報道給孩子他爸看呢?讓他們趕快學起來,當個很努力幫忙分擔的爸爸。
楊莉明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過,她的丈夫在她兼顧家庭與事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婚姻事業兩得意的楊莉明曾在《晚報咖啡客》中提到,這都是丈夫的功勞,丈夫讓她成為更完美的人,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
當時她說:「兩個星期前我在中國工作,接到先生的簡訊,說女兒發燒了,他會帶她去看醫生,叫我不要擔心。當時我心裡就想,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有個默默支持我的先生。如果你現在給我200萬,甚至2億,我都不會將先生『賣』掉。」

楊莉明丈夫張永昌與孩子的日常照。(楊莉明面簿)
4、我要照顧孩子又要拼事業,老闆還要求我在辦公室show face(露面),怎麼兼顧啊?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反正,楊莉明說,很多老闆已經開始改變看法了,開始認識到,如果他們在工作時間方面有太苛刻的要求,許多人才可能不會留得太久。
她甚至說,有許多僱主其實開始相當積極地,而且很刻意地去營造一個親家庭的工作環境。
5、現在科技進步了,有很多受孕的選擇,政府為什麼一直催我們早點生?
楊莉明答說,如果有生孩子的準備,早好過晚。因為無論男還是女,一旦過了35歲,成功受孕幾率就會減低,沒必要讓自己承受這麼多壓力。
根據親家庭民間組織「我愛小孩」(I Love Children)於今年初對正在交往或已婚的1000名國人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有69%的受訪者對人工受孕存有誤解,以為它是可讓婦女受孕的靈丹妙藥,即使無法自然受孕,只要接受人工受孕便能懷上孩子;而62%受訪者並不清楚人工受孕的成功率有多少。但實際上,人工受孕的成功率不僅低於50%,也會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而更加難以成功。
楊莉明也在視頻中解釋說,科技雖然進步了,但沒有進步到那種(神)境界。即便科學再發達,受孕機率還是會隨著年齡下降,不僅僅是女性,這道理也適用於男性,因此夫妻應趁早規劃。
有網民非常形象地解釋,大家不想生孩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個人需求都還沒得到滿足,要他們怎麼想到生孩子那頭去?而說到個人需求沒得到滿足,追根究底是政府沒有幫忙啊。

楊莉明應該早就料到你們會這樣說。她受訪時告訴《聯合早報》,政府將繼續通過住屋政策、便利且優質的學前教育來鼓勵生育,此外也不會忽略推動親家庭的工作文化,從而支持新加坡人組織家庭。
她說:「我們可以制定政策,但人們是否覺得有權利善用這些措施也與文化有關。單從政策方面努力,而不重塑社會觀念,成效不會太大。」
楊莉明也說,要鼓勵人們養兒育女,得從「整體社會」層面做起,包括建立一個更親家庭生活的工作文化,打造「親孩子」的環境。
部長口水都乾了,未婚的你,有沒有春心大動想找個伴?已婚的你,有沒有衝動想生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