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3]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1] [4-5] 2019年11月,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榜單」第三位;「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榜單」第一位。

一、新加坡對外貿易現狀總覽
2009-2019年,新加坡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波動變化,總體有所下滑。2013年,新加坡對外貿易額創下近十年峰值;但在2015年,受國內製造業、服務業發展陷入萎縮以及全球經濟、貿易低迷等因素影響,新加坡對外貿易額大跌16%;2017年以後,新加坡對外貿易總額連續增長,2018年進出口額為782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6%,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速。


2009-2018年,新加坡持續保持貿易順差。2018年,新加坡出口4117.6億美元,增長10.3%;進口3705.0億美元,增長13.0%;貿易順差412.5億美元,下降9.5%。具體來看,新加坡前五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依次是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和澳大利亞;而貿易逆差則主要來自中國台灣、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


新加坡出口目的國分析
分國別(地區)看,2018年,儘管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額減少了6.8%,但中國仍然是新加坡第一大出口市場,其對中國的出口額為504億美元,占新加坡出口總額的12.2%;新加坡對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的出口額緊隨中國之後,出口額占比也均在10%以上。


新加坡出口目的國分析:中國是第一大出口市場
新加坡前三大出口目的國中,中國 504億美元,占比12.2%;中國香港 486億美元,占比11.8%;馬來西亞 449億美元,占比10.9%。
新加坡進口來源國分析
分國別(地區)來看,2018年,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是新加坡的前三大進口來源國,進口額均在400億美元以上,合計占新加坡出口總額的34.9%。此外,新加坡進口額排名前15國家中,僅自韓國的進口額有所減少,對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和英國的進口額則大幅增長了35%以上。

新加坡進口來源國分析:中國是新加坡進口來源第一大國
新加坡前進口前三大來源國中,中國 497億美元,占比13.4%;馬來西亞 428億美元,占比11.6%;美國 419億美元,占比11.3%。

二、中新雙邊貨物貿易現狀總覽
2013-2018年,中新雙邊貿易額整體呈先減後增的趨勢,其中,受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低迷大環境影響,2015年和2016年中新雙邊貿易額也明顯下滑。但2017年中新貿易額大幅增長19.5%;2018年兩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1000.8億美元,較2017年小幅增長了0.7%。


2013-2018年,新加坡對中國一直保持貿易順差態勢,但貿易順差大小波動變化。2018年,新加坡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僅7.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1.4%,降幅顯著。


三、產品維度下:中新雙邊貿易分析
從新加坡對全球出口的產品整體情況看,機電產品、礦產品和化工產品是新加坡的主要出口商品,2018年出口額分別為1874.7億美元、541.5億美元和436.3億美元,占新加坡出口總額的45.5%、13.2%和10.6%。儘管新加坡石油儲量資源相對貧乏,但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世界石油貿易中心之一,因此新加坡進口原油經冶煉加工後再出口成品油的工業體系非常成熟,由此成為全球石油出口大國之一。


出口市場: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分析
「新加坡對全球市場出口」與「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產品情況對比:
新加坡對全球和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均以機電產品為主,礦產品、化工產品的出口占比也均較大。
在塑料、橡膠產品上,由於中國汽車製造等工業發達,汽車輪胎等汽車零部件製造對橡膠需求旺盛,導致新加坡出口該產品到中國的金額占比相對全球市場更高。


從2018年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金額占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來看,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塑料橡膠占新加坡對全球出口該產品金額比重的34.5%,排名第一,中國汽車等工業的需求拉動,導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橡膠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因此,中國從新加坡進口的塑料橡膠金額占比較大;此外,中國造紙需求旺盛,但是國內紙漿供給不足,也嚴重依賴國外進口。


進口市場:新加坡從全球進口的產品分析
機電產品和礦產品是新加坡的前兩大類進口商品,2018年進口額分別為1546.6億美元和888.3億美元,占新加坡進口總額的41.7%和24.0%。一方面,在機電產品上,在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戰略形勢下,中國等國家或地區主要從新加坡進口零部件和中間產品,並對新加坡出口加工後的最終產品;另一方面,在礦產品上,新加坡作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需進口大量石油進行冶煉加工。


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分析
「新加坡從全球市場進口」與「新加坡從中國進口」產品情況對比:
機電產品均是新加坡從全球市場和從中國進口的第一大類產品。
在礦產品上,儘管相對於新加坡,我國礦產資源更為豐富,但中國作為礦產資源消耗大國,國內礦產資源供不應求,同樣需要通過進口實現補給。因此,新加坡進口的石油等礦產品並不主要來自中國。


從2018年新加坡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金額占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來看,在新加坡市場上,中國是新加坡機電產品、賤金屬及製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的首位進口來源地,占其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20.2%、22.9%、26.9%和35.1%。而中國產品競爭者主要來自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和日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