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氣候變化或當疾病肆虐和發生自然災害時,植物品種可能遭毀滅。新加坡成立首個種子庫,可儲存東南亞半數植物的種子,替保育植物物種「買保險」。
由國家公園局設立的新加坡植物園種子庫13日(星期六)開幕,它就設在植物園內一棟受保留的黑白洋房裡,靠近古魯尼園(Cluny Park)入口。它最多可以存放2萬5000種植物的種子,約等於東南亞一半的植物品種。
目前植物園裡雖也種了不少重要或是受保護的植物,但是現有的活植物品種只有約一萬個,種子庫具備更大容量來保存多樣化的品種,包括野生熱帶水果和森林樹木。裡頭的設施包括種子清潔實驗室、乾燥室、冷室、低溫實驗室等。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致辭時說:「疾病、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大,光靠種子自然傳播已不足夠。公園局在植物園成立種子庫正是時候,就像是為抵禦這些威脅購買保險。」
他也說,這些種子日後可用來還原棲息地,或是用於本地和區域國家的品種保育項目。
種子庫首批收集到的種子有14個品種,13個屬於本地品種,一個來自婆羅洲。瀕臨絕種的瓦氏油楠(Sepetir)是其中之一,瓦氏油楠俗稱樟宜樹,獲保存的種子采自樟宜的一棵古樹。
除了收集外,種子庫也致力於研究如何改進熱帶植物種子的保存方式。
李智陞指出,這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現有種子庫多專注於溫帶植物種子,他們的冷藏保存方式可能不適合區域熱帶品種。希望接下來能找出更好的方法來長期儲存區域植物品種。
不過對於種子能存放多久,植物園種子庫處長翁偉峰受訪時說,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他解釋,英國的邱園千年種子庫(Kew Gardens』 Millennium Seed Bank)算是全球受認可的種子庫之一,它也只有10年歷史。幾年前曾有報道一顆種子在冰封3萬2000年後成功種植,不過那是個意外的發現,在種子庫里可存放多久還有待研究。
他透露,研究員會在種子存放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後,把它們拿出來測試,看是否還具生命力。接下來就是每10年測試一次。
種子庫的目標是每年採收100批種子,理想情況下每個品種應該收集三批不同種子,每批約一萬顆。換言之,以2萬5000個品種計算,種子庫會有多達7億5000萬顆種子。
除了從本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採集種子外,種子庫也會跟外國植物園和研究機構交換種子。
種子庫開放讓公眾參觀,裡頭有解說廊讓訪客從展示板上了解種子存放過程、植物面對的威脅等。各實驗室有玻璃窗,公眾可以一窺研究員的工作情況。這兩個周末配合植物園文化遺產節,當局會主辦導覽活動。
吳氏基金通過「花園城市基金」(Garden City Fund)捐贈100萬元資助設立種子庫。當局希望未來10年可以多籌集500萬元,作為種子庫的保育、研究和公眾教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