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6月8日電 題:廈門歌仔戲八度赴新加坡獻演:傳承有「好戲」
作者 葉秋雲
「我們這一次新加坡的演出,效果非常好。」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前身為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副主任莊海蓉剛從新加坡演出歸來,又來到福州演出歌仔戲《僑批》,在演出間隙同中新社記者分享新加坡獻演之旅感想。「雖然有些老觀眾已經不在了,但是演出中有個6歲小朋友成了我們的戲迷,非常感動。」

6月7日,歌仔戲《僑批》在福州演出,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副主任莊海蓉(右)扮演劇中主角之一的布袋戲藝人黃日興。 葉秋雲 攝
在今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6月9日國際檔案日到來之際,福建省檔案館在福州推出僑批檔案主題IP——僑批館,講述19世紀閩南人下南洋艱苦打拚故事的歌仔戲《僑批》也在此上演。
莊海蓉表示,福建省檔案館結合流行元素和創新技術,推廣僑批文化,這不僅提升了年輕人對僑批故事的興趣,也有效地加強了公眾對檔案保護與傳承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歌仔戲《僑批》的創作就像一部動態移動式的『僑批檔案館』,走到哪裡就把僑批文化的魅力帶到哪裡。」莊海蓉特地從廈門趕到福州,在此次演出中扮演劇中主角之一的布袋戲藝人黃日興,獲得陣陣掌聲。
提及新加坡獻演之旅,一直致力於歌仔戲傳承和弘揚的莊海蓉表示,此行讓他們更加堅信,只要用心去傳承、去創新,傳統文化就一定能夠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今年5月16日至6月2日,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受邀在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連演18天,受到新加坡戲迷追捧,特別是6歲小觀眾林瑞昇讓莊海蓉印象深刻。
莊海蓉說,林瑞昇認真看完了《狀元與乞丐》的演出,雖然聽不懂福建話,但全程一直向他媽媽詢問劇情進展;他還說最喜歡看演員翻跟斗,也想學。
林瑞昇的媽媽見兒子第一次看歌仔戲就喜歡上了,便接連幾天帶孩子觀看。她還對莊海蓉說,小時候,她媽媽也帶她看戲,現在換她帶孩子來看了。

6月7日,歌仔戲《僑批》在福建省檔案館演出,吸引觀眾紛紛拍下精彩瞬間。 葉秋雲 攝
歌仔戲又名薌劇,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2006年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民間故事為主,唱腔道白使用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國際影響的寶貴文化資源。
隨著閩南人的足跡,歌仔戲奔赴全國,甚至走向海外。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聯誼會總務陳添來說,他從小在廟裡長大,也是從小看著歌仔戲長大。
但是,莊海蓉坦言,新加坡的觀眾在逐年減少,而且出現老齡化的趨勢。陳添來也說,隨著社會發展,當地各大劇團逐漸沒落,所以邀請中國劇團到新加坡演出,希望帶動和振興這顆文化「遺珠」。
為了吸引新加坡華僑華人及當地人走進廟裡聽戲,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費盡心思。他說,劇團已是第八次到韭菜芭城隍廟演出,每次都會帶上65人左右的團隊,陣容強大。「每天劇目題材都不一樣,別出心裁,絕對能讓戲迷看得盡興。」
歌仔戲傳承有「好戲」,新生代演員必須「挑大樑」。莊海蓉說,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赴新加坡的演員年齡介於17歲至60歲之間,「觀眾可以看到四代演員同台演出,包括師父、徒弟、徒孫和曾徒孫」。
「我們要回來,戲迷們十分捨不得,有幾個抱著我們哭。」莊海蓉表示,這就是戲曲的魅力,不僅散發著文化傳播的魅力,還有演員與戲迷情感的聯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