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統計局收集了約1700個攤位超過100種常見熟食的價格生成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並刊登在最新期刊。
熟食泛指在小販中心、食閣和咖啡店售賣的食物,包括現調飲料。
本地去年熟食價格整體漲了6.1%,比上一年5.7%的漲幅更高,也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在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期間,本地熟食價格的平均每年漲幅為2.2%。
熟食價格過去四年普遍上漲的部分原因是:攤販投入的營運成本增加,包括因冠病疫情引發的供應鏈中斷導致食品原料價格上漲,以及俄烏戰爭等事件的影響。
儘管如此,新加坡小販食物價格上漲的趨勢已經緩和,從2023年1月8.3%的消費價格指數顯著下降至12月的4.1%。
愛吃面的你,去年最「虧本」
在米飯、麵條和飲料這三大類餐飲當中,去年麵條類食物的起價最多,平均價格漲幅為7.6%,其次是飲料和米飯。
去年小販中心售賣的飲料價格漲最多,而在咖啡店或食閣內,則是麵條價格漲幅最大。
麵食類方面,魚圓面的價格漲幅最大,平均售價從2022年的不到3.77新元(下同),漲到去年約4.13元,價格起了9.5%。
其次,炒粿條的平均價格也從不到4.18元漲至超過4.52元,起價超過8%。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魚片米粉在六種麵食類的平均價格最高,為5.3元,而米暹的平均價格最低,為3.65元。不過這是能理解的,兩者用料的價格不一樣,一個有魚片,一個則是素食,只有豆卜和雞蛋。
那麼自冠病疫情以來,小販中心、食閣和咖啡店售賣的麵食類都漲了多少錢?
炒粿條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8元,漲了0.72元(19%)至2023年的4.52元。
魚圓面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46元,漲了0.67元(19%)至2023年的4.13元。
魚片米粉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4.45元,漲了0.9元(20%)至2023年的5.35元。
雲吞麵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42元,漲了0.7元(20%),至2023年的4.12元。

各種面類的平均售價。(統計局)米飯類食物的價格過去四年漲最多
米飯類方面,漲價最多的是叉燒飯,去年平均價格比前年貴了8.3%,尤其是咖啡店或食閣內售賣的叉燒飯價格,更是上漲近10%。
雞飯和兩菜一肉的經濟菜飯平均價格上漲約7%。
那麼,冠病疫情對米飯類的食物有什麼影響呢?
雞飯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4元,漲了0.75元(22%)至2023年的4.15元。
黃姜飯(Nasi Briyani)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5.58元,漲了0.94元(17%)至2023年的6.52元。
叉燒飯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31元,漲了0.73元(22%)至2023年的4.04元。
鴨飯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9元,漲了0.65元(17%)至2023年的4.55元。
兩菜一肉經濟菜飯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3.34元,漲了0.48元(14%)至2023年的3.82元。
韓國鯖魚(Saba)套餐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5.99元,漲了0.53元(15%)至2023年的6.52元。
經濟菜飯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在六種米飯類食物中漲幅最少,是價格最親民的食物。

各種米飯類的平均售價。(統計局)想省錢就少喝罐裝飲料
飲料方面,漲價最多的是罐裝飲料,去年平均比前年貴了7.5%(0.12元)。加奶的美祿(Milo)的平均價格,去年平均比前年貴了7%(0.1元)。
那,飲料過去四年的漲價情況又如何?
沒有加奶的咖啡或茶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06元,漲了0.16元(15%)至2023年的1.22元。
有加奶的咖啡或茶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17元,漲了0.17元(15%)至2023年的1.34元。
罐裝飲料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52元,漲了0.19元(13%)至2023年的1.71元。
加奶的美祿的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34元,漲了0.19元(13%)至2023年的1.53元。

各種飲料的平均售價。(統計局)
新加坡社科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課程主任劉光前副教授告訴《新明日報》,
新加坡主要依靠進口食材,而戰爭會影響全球供應鏈,乾旱等天氣則導致糖和咖啡等原材料的收成下跌。與此同時,人民的需求卻攀升,因此就造成全球範圍內食物價格的上漲,這並非只波及我國。
中國銀河證券新加坡經濟顧問宋生文也解釋說,
冠病疫情和俄烏戰爭暴發後,油、肉類和小麥等糧食價格都走高,製造罐裝飲料瓶的金屬也更貴,每一環的成本上漲疊加後,最終就由消費者買單。
經濟學者指出,食物漲價是全球現象,預計下來漲幅會放緩,但相信不會下跌,除非出現激烈競爭或供應過剩的現象。
如果食物的價格也能像股票價格那樣會漲也會跌,而不是只漲不跌,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憂心忡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