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種族特色 在新加坡這三道美食也找得到

2024年08月11日   •   3591次閱讀

(左起)新加坡的美食:羅惹、咖喱、阿渣。(海峽時報、大南洋、tanamerah.com)

作者 侯佩瑜

加坡種族和諧日訂在7月21日,在那之後的兩個多星期,就是8月9日國慶日。

有著四大種族的新加坡,種族和諧不僅體現在宗教,語言、文化、服裝等方面,還體現在菜肴的融合上。

就如羅惹(rojak)、咖喱、阿渣,都是新加坡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以及歐亞裔的代表食物,只是因為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烹飪時所用的食材、製作方法、調料上彼此借鑑,互相影響,所以呈現方式和口味雖有不同,卻交相輝映。

羅惹

新加坡華人喜歡吃的羅惹,以馬來口語「rojak」命名,意為 「大雜燴」、「混合」,是一種多元、融合的象徵。

這道美食叫rojak實至名歸,它是一種混合了蔬菜、水果、油條和醬料的熱帶沙拉,將各種風味濃烈的食材交融在一起,組成一道可鹽可甜的佳肴。 羅惹這道菜,不但在食材使用上很rojak,食物起源的背景也相當複雜,深受馬來餐、中餐、印尼餐的影響,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鮮脆黃瓜和沙葛、口味強烈刺激的水果如切片黃梨、青芒果或蓮霧、炸油條和烤豆乾,有時甚至會加入烤魷魚乾。 然後再淋上濃稠的黑色醬汁。醬料由蝦膏、糖、青檸、辣椒醬、亞參(Asam)混合攪拌而成。

最後,加入碎花生和姜花末提味,吃進口裡甜咸酸辣精彩紛呈,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形容才準確!

華人羅惹。(海峽時報)

同一道美食,印度族和馬來族也愛吃,只是他們使用的食材稍有不同。

印度羅惹使用炸麵糰、馬鈴薯、水煮蛋、炸蝦餅、和蒸鮮魷,蘸醬則是橙色的辣花生醬。

(海峽時報)

馬來羅惹則主要用黃豆發酵食品天貝(Tempeh)、豆乾,醬則是用峇拉煎醬(Belachan),同樣是辣的。

咖喱

咖喱是新加坡的國民菜肴之一,這是一種無論華族、印度族、馬來族還是歐亞裔都喜歡的菜肴,但各族烹煮咖喱的方式都不一樣。

印度咖喱的香料味道最為濃郁,華人料理香料濃郁度減輕,力求與原材料(雞、魚等肉類)的味道取得平衡,馬來料理則加入椰漿和亞參。

咖喱鼻祖是印度式咖喱,印度最初的肉食以膻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只使用一種香料不能去其膻味,因此就用多種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

咖喱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香料:孜然、茴香、薑黃、芫荽、辣椒等(香料種類不限,但大多有薑黃、芫荽、辣椒)和姜、大蒜、洋蔥等食材,並以油烹煮成醬汁,大多為黃色或紅色,味道帶辣且濃郁,再與其他豆類如鷹嘴豆、蔬菜或肉類一起烹調,並搭配米飯或煎餅進食。

印度咖喱。(Indian media)

至於馬來咖喱,一般會加入香茅、椰絲及椰漿,比較濃稠。 如果說印度族咖喱有近50%是香料,華人咖喱只有約20%的香料,而且通常不會加入鷹嘴豆。華人咖喱介於印度和馬來咖喱之間,既有辣味又有椰奶的香甜,口味較淡而清香。

華人的咖喱除了做成咖喱魚頭、咖喱雞,還喜歡做成咖喱湯麵,或用來蘸麵包,咖喱里一般也會配有豆芽、長豆、茄子和羊角豆等蔬菜。

甲必丹咖喱(Curry Kapitan)則是殖民地時代葡萄牙廚師所創。葡萄牙商船廚師的職務,是為職權最高的長官(船長、指揮官、總督)烹調餐食。

甲必丹咖喱。(新報)

演變至今,甲必丹咖喱已是全球歐亞裔、土生華人逢年過節的必備料理。

歐亞裔人士的甲必丹咖喱也是由雞肉和馬鈴薯烹煮而成,風味卻有別於一般的咖喱。

這是因為,歐亞裔雖然善用辛香料,卻不像印度人那麼注重辣香,反而強調西方烹調法之特色。由於採用的香料、香料種子、香草種類不比印度人少,又融入西方「檸檬」之清香,具有多元色彩,層次感異常豐富,使「甲必丹咖喱」散發出濃濃的殖民地風味。

亞渣(Acar)

一種常見於娘惹、馬來,以及印度菜肴中的腌制開胃小菜,也稱阿渣。 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它們在食材、製作方法和口味上都有所不同。

亞渣也是源於印度的阿渣(Achar),使用各種蔬菜和水果,如芒果、檸檬、胡蘿蔔和辣椒。常用香料包括芥末籽、胡蘆巴、薑黃、阿魏(Asafoetida)、辣椒粉、芥末油或芝麻油。

它的味道比較濃烈、以辛辣和酸味為主。 阿渣在印度菜如同韓國泡菜,每一餐都必定會吃上,通常作為餐桌上的調味品。

印度的芒果亞渣。(ministryofcurry.com)

至於馬來亞渣,一般做法是把青瓜、蘿蔔、菜花、包菜等生菜切成塊狀或條狀,然後加入辣椒、花生碎和芝麻碎來腌制。

腌製劑一般以醋或檸檬汁為主,並加糖以平衡其酸味。另一種做法是用叄峇醬來做調配。

腌菜在馬來菜中很受歡迎,通常作為配菜或開胃菜。

馬來阿渣。(tanamerah.com)

歐亞裔也有阿渣,與馬來阿渣差不多,由於互相借鑑,彼此用的材料、香料、調味料、腌漬汁,皆大同小異,只是歐亞裔阿渣酸醋味更為濃烈。

歐亞裔阿渣習慣以棕櫚酒醋和芥末油腌漬,帶有一股「嗆鼻」的濃濃酸味。(聯合早報)

娘惹阿渣,則改用紅蔥、黃姜、香茅和白米醋腌泡,以芝麻增香。有些新生代因地制宜,甚至採用純糖、鹽、醋腌漬,檸檬汁或酸柑調味,味道溫和得多。

新加坡餐館和小販中心所售賣的阿渣,多數是娘惹阿雜的「精簡版」,為華族所簡化,改成酸甜味。

新加坡的這些美食不僅僅是美味佳肴,更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的象徵。每一道菜肴都融合了不同族群的烹飪技巧和飲食習慣,體現了新加坡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包容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