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獅城夫妻為何在戰爭期間 成為烏克蘭「永久居民」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逃離了烏克蘭,一對獅城夫妻卻一再往返烏克蘭和新加坡,甚至成為當地的永久居民。
39歲的林寶燕和丈夫陳鎮升深入戰場,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失去棲身之所的當地人重建家園,帶給他們延續生命的希望。
林寶燕在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他們夫妻倆去年4月左右到德國幫助烏克蘭難民,原本只是要幫忙一個月,但就在一眾義工準備返回新加坡時,林寶燕卻感到不舍。
「就這樣子嗎?真的就回來新加坡嗎?還是有什麼能夠幫忙的嗎?」因為這個想法,林寶燕和陳鎮升從德國開車直奔烏克蘭。
滿目瘡痍 家庭被迫分離
林寶燕還記得,剛到烏克蘭時,那裡的情況非常惡劣。許多烏克蘭人紛紛試圖逃離戰場,但男性需要征戰,不能離開,只好被迫跟家人道別。
不少基礎設施,如房屋、學校和醫院,也已被戰爭摧毀。當地不時會響起警報,示意民眾躲進地下室,以免被炮火攻擊。


林寶燕還記得,剛到烏克蘭時,那裡的情況非常惡劣,不少基礎設施已被戰爭摧毀。(圖:受訪者提供)

林寶燕還記得,剛到烏克蘭時,那裡的情況非常惡劣,不少基礎設施已被戰爭摧毀。(圖:受訪者提供)

林寶燕還記得,剛到烏克蘭時,那裡的情況非常惡劣,不少基礎設施已被戰爭摧毀。(圖:受訪者提供)
看見眼前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景象,林寶燕和丈夫決定,要為當地人重建家園。
夫妻倆在新加坡擁有一間建築設計公司,陳鎮升也有相關專業知識,他於是開始設計簡單的藍圖。
他們還創建了援助團體「愛在烏克蘭」(Love On Ukraine),來為蓋房籌款,自己也有自掏腰包,至今的開銷達到六位數。
他們建的這些貨櫃式房屋不僅能防寒,也能抵禦炮彈襲擊,裡面還有廚房和廁所設備,足以讓當地人長期居住。


夫妻倆為當地人建屋子。(圖:受訪者提供)

夫妻倆為當地人建屋子。(圖:受訪者提供)

本地夫妻倆幫忙建的貨櫃式房屋不僅能防寒,也能抵禦炮彈襲擊,裡面還有廚房和廁所設備,足以讓當地人長期居住。(圖:受訪者提供)

本地夫妻遠赴烏克蘭幫助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不僅如此,他們也為當地提供發電機,這對醫院運作尤為關鍵。
林寶燕說:「前線醫院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很多人正搶著進來治療傷口。醫生不斷地在搶救他們,但有時機會是非常渺茫的,因為會遇到沒有電源的情況。所以我們帶了很多發電機去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去動手術,好好地拯救需要的人。」
士兵贈予軍徽 表達最高敬意
除了物質上的援助,夫妻倆也會幫忙輔導當地人,如失去至親的親屬和受傷的士兵等。
大部分人都非常感激他們,但有些老士兵起初對他們態度很差,理解他們的好意之後才對他們改觀。
林寶燕說:「他們就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子做?我就跟他們說,我真的很珍惜他們的生命。」
為表謝意,這些士兵們還予以夫妻倆他們的軍徽,象徵著他們的最高敬意,此舉令林寶燕難以忘懷。

一群士兵予以夫妻倆他們的軍徽以表謝意,軍徽象徵著他們的最高敬意。(圖:受訪者提供)
他們也打動了當地的政府官員,特別給予他們永久居民身份,讓他們能夠自由進出烏克蘭。
林寶燕說:「(因為簽證難辦),有一次進去烏克蘭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我們就一次過建了幾百間屋子,幫助好幾千個人,突然間有一個政府官員吧,他看到我們正在幫助這麼多孤兒院、醫院和教會,他就說,你正在重建我們的國家,我們要支持你。」
會一直幫到他們 直到他們不需要為止
現在,林寶燕夫婦基本上每次都會在烏克蘭待一個多月,然後回來新加坡,繼續籌集物資,然後再去烏克蘭。
在他們和其他義工的幫助下,現在有更多烏克蘭人重新擁有棲身之所,不少失去丈夫、想要墮胎的婦女也決定生下孩子,在戰火連天之下,多了一絲對未來的希望。


本地夫妻(左一和右三)遠赴烏克蘭幫助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林寶燕(右二)和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本地夫妻遠赴烏克蘭幫助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本地夫妻(左一和右一)遠赴烏克蘭幫助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陳鎮升(右一)和妻子到烏克蘭幫助當地人。(圖:受訪者提供)
林寶燕坦言,身邊很多人都會問他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遠赴戰爭前線。
林寶燕說,她將助人視為一種使命。很多專業人士在戰爭爆發後都撤離了烏克蘭,但這個時候是當地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希望「能幫一個是一個」,一直幫到有一天烏克蘭人不需要他們為止。
今年11月中旬,林寶燕和丈夫再次遠赴烏克蘭,一行20多人包括來自本地和其他國家的義工。
他們這次準備了多達200公斤的圍巾、創傷治療工具和醫療設備,希望幫當地人抵禦寒冬、撫慰心靈和傷口。
林寶燕說:「當你看到這些人那麼無奈和無助,你的一點點的貢獻 ,一點點的出現能夠改變他們的人生,我想我們是不會後悔的。」

小羊造型的創傷治療工具。(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