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的碳交易市場正式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當局希望通過碳信用貿易籌集資金,以實現氣候目標。近年來,印尼一些項目被爆不實申報,碳信用交易飽受詬病。印尼政府將為碳交易市場發放的碳信用提供保障,並密切監管確保碳排放不會重複計算,此前新馬兩國已著手開展碳減排合作。

圖源:FACEBOOK
印尼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碳交易
1月20日,印尼碳交易市場開始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當局希望通過碳信用貿易籌集資金,以實現氣候目標。在去年11月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各國就碳信用貿易達成協議,各國也能以碳信用兌現氣候目標。在這一背景下,印尼決定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碳交易市場。
印尼環境部長哈尼夫聲稱,這是我們通往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共同道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印尼政府將為碳交易市場發放的碳信用提供保障,並密切監管確保碳排放不會重複計算。

圖源:法新社
不過有些受訪專家對印尼的碳信用市場持懷疑態度,並坦言國內需求如果強勁,印尼也不用開放給外國機構。由印尼交易所運營的碳交易平台於2023年9月啟用,但市場需求疲弱。2024年轉手的碳信用達41萬3764公噸,平均每公噸4萬7682印尼盾。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去年表明印尼要提早10年,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當局也誓言在2040年前增加75吉瓦可再生能源供電。出售碳信用,預計能為印尼綠色轉型融資。印尼若要在本世紀中實現凈零排放,需要多達3.8萬億美元的投資。
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長巴赫里爾表示,印尼國家電力公司計劃接下來10年增加71吉瓦供電。計劃興建的發電廠中,約六成將由私企建造,未來10年的天然氣發電需求將激增,印尼政府會以應付國內需求為優先,如果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就不會批准出口電力。
新加坡政校合作成立碳市場學院
然而,與印尼開展碳交易不同的是,新加坡直接成立了碳市場學院,目標在2027年之前培訓和提升300名專業人士的技能,以支持本地碳服務與交易領域的發展。
去年11月,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於第五屆《金融時報》亞洲商品峰會上,宣布新加坡首個碳市場學院的成立。 顏金勇指出,除了未來三年培訓300名專業人士,學院還將提供專注於亞洲的深度見解與案例研究,幫助區域內企業和政策決策者更好地制定碳戰略。

圖源:檔案圖庫
據悉,新加坡碳市場學院設在南洋理工大學,並由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經濟發展局提供支持。三個機構發布的聯合文告表示,兩個政府部門會與南大密切合作,以確保學院的課程能彌合行業內的需求缺口,學院也會和南大校內的研究中心,合作推出持續教育與培訓和碩士課程,幫助專業人士勝任碳市場交易和服務的新興職位。
這包括碳項目發展、監測報告與驗證,以及環境、社會與治理保證和認證等職位。作為一個全球交易中心,新加坡是東南亞碳信用額交易和來源公司最集中的地區,新加坡有能力支持全球碳市場的發展和向綠色經濟轉型。
經發局執行副總裁林煒人認為,成立碳市場學院是新加坡努力發展成為亞洲具吸引力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的重要舉措,它培養本地專業人士掌握相關技能。這項合作體現出南大支持新加坡轉型到低碳經濟,以及在全球氣候行動方面所做的努力。
新馬兩國擬合作開展碳減排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署了兩項相關的諒解備忘錄,並在黃循財總理和安華總理的見證下交換文件。
根據諒解備忘錄,新馬兩國會討論如何推進跨境碳捕集和封存項目,並探討兩國政府在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時應包含哪些要素。兩國也會共享最佳實踐方式、互換信息和推動由業界主導的研究項目。為此,雙方會各派代表成立聯合委員會,加速落實這項備忘錄。
據了解,碳捕集和封存是把工業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捕集起來,再運送至儲存地,不讓它釋放入大氣中,以減緩氣候變化。無論是對新加坡或碳儲存國來說,實現跨境碳捕集和封存項目都是有利的,因為這能為儲存國創造工作和吸引投資,同時推動區域去碳。
新加坡早前也與其他國家建立這方面的合作關係,如與澳大利亞探討把本地捕集的二氧化碳送往當地儲存;與日本合作協助區域國家更快採納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當前,新加坡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頂峰,接著在2030年把排放量減至每年6000萬公噸。
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新加坡近年來多管齊下,除了探索新技術外,也積極推動碳信用交易和進口可再生能源。通過簽署碳信用合作諒解備忘錄,新馬兩國希望建立允許雙方轉讓經相應調整碳信用的雙邊框架,其中相應調整指的是避免碳信用重複計算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