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如何鼓勵生育一直是政府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每年的國慶群眾大會和財政預算案中,政府領導人都會對此展開討論。在去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黃循財總理透露將制定新措施,助力多子女家庭。而在新財年預算聲明里,相關細節得以公布。
01 不斷完善的鼓勵生育措施
據悉,從新財年預算案公布之日起,生育第三胎或更多新加坡籍孩子的家長,每個孩子可獲得最多1萬6000元的額外補助金,其中涵蓋起步津貼、多子女家庭保健儲蓄補助金以及多子女家庭多SG生活助手補助券。
育兒新政福利詳情
兒童培育戶頭起步津貼加倍:從2025年2月18日起,新生兒若是第三胎或以上,兒童培育戶頭起步津貼從 5000 元增至 10000 元。
新增多子女家庭保健儲蓄補助金:2月18日起,產下第三胎或更多孩子的母親,憑每個新生兒可獲得 5000 元的保健儲蓄補助金,是在現有的新生兒保健儲蓄補助金之外的額外補貼。4月1日起,新生兒保健儲蓄補助金也將從 4000 元增至 5000 元。
新增多子女家庭SG生活助手補助券:通過LifeSG手機應用發放,家長生下第三胎及之後每一胎孩子一歲至六歲期間,每年可獲 1000 元的補助券。現有多子女家庭,若有六歲以下的孩子,家長也可憑第三胎及後來每一胎孩子,每年獲 1000 元補助券,直到孩子滿六歲。
育兒SG生活助手補助券:所有2025年時0-12歲的新加坡籍孩童可獲得 500 新元的「育兒SG生活助手補助券」,可用於購買生活用品、支付水電費等。
教育補助:2025年時13至16歲的新加坡籍孩子,其教育儲蓄戶頭將獲得 500 新元的充值;17至20歲的新加坡籍孩子,其高等教育後帳戶將獲得 500 新元的充值。
降低托育費用:2025年,政府支持的學前教育機構保育費上限降低,主力業者運營的幼兒園每月保育費上限從 640 新元降至 610 新元,合作業者運營的幼兒園從 680 新元降至 650 新元。雙職工家庭在補貼後每個孩子每月約支付 300 新元。低收入家庭的學前教育補貼擴大至母親無業的家庭,這類家庭在主力業者運營的幼兒園全日托每月只需支付 3 新元。
在生育率持續走低、少生甚至不生成為趨勢的當下,對多子女家庭給予更大扶持十分必要。這些新措施不僅體現了政府對父母養育子女辛勞的體諒,更通過實際行動減輕了家庭的生活負擔,無論是物質上的援助,還是精神層面的支持與肯定,都意義重大。
此前,黃總理在去年國慶群眾大會演講時就已宣布一系列政策調整。從今年4月1日起,父親將享有由政府承擔薪資的四周強制性陪產假;同日,父母還將享有額外六周由政府承擔薪資的強制性共用產假,並且從明年4月1日起,父母可共用的有薪產假將增加到10周。
此外,政府資助的學前教育中心名額增多,收費也有所降低。從最初簡單的嬰兒花紅,到如今全面的配套措施,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正逐步細化,力求全面考慮生育所涉及的住房、育嬰、託兒、學前教育、生活開支以及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各個方面。
儘管政府已推行多項鼓勵生育的措施,但獎勵配套仍存在完善空間。2月5日,議員周凱年在國會提出「支持新加坡人組織家庭」動議,引發22名朝野議員熱烈討論,並提出眾多改進建議,內容主要集中在住房、輔助生育、育兒假期、靈活工作安排等方面,這些建議極具參考價值。
02 政策討論與改進方向
負責人口政策的總理公署部長英蘭妮回應稱,考慮到政府後續對學前教育和育兒假調整的投資,預計到2026財政年,投入結婚與生育措施的資助將近70億元,遠高於2020財政年的40多億元,這還未包含學校和高等教育津貼以及住屋津貼。
政府也明確指出,生育屬於個人決定,強化對多子女家庭的幫助,反映出當局思路的轉變,從以往容易引發年輕夫婦反感的「催生」,轉變為認可並協助願意多生育的家長。

然而,政府在鼓勵生育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卻仍難以扭轉生育率下滑的趨勢。2023年,新加坡居民整體生育率首次降至1以下,達到0.97的歷史新低。國家人口及人才署歷年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夫婦期望生育三個或更多孩子,但現實卻與之存在差距。
新加坡統計局數據表明,40歲至49歲結過婚或已婚的居民婦女中,生育三個或更多孩子的比率從2014年約24%降至2024年約17.9%;生育一個或沒有孩子的比率,則從2014年約32.7%增至2024年約40.2%。
鼓勵生育之路困難重重,仍需持續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特別是涉及傳統觀念和習俗的因素,如促使僱主為雇員提供更靈活的工作安排、減輕工作壓力、改善職場內卷文化等,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並非僅靠政府就能解決。
與此同時,在生育率無法達到替代水平的情況下,新加坡也必須正視現實,接受引進外來移民和勞動力以填補人力短缺的必要性。否則,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製約。
民防部隊日前宣布,由於本地救護人員和緊急醫療人員不足,將從3月起從東協國家招聘外籍員工。實際上,許多行業都面臨著勞動力供應短缺問題,除非整體人口生育率回升,否則新加坡對外來勞動力的依賴將日益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