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0日訊)雖然冠病疫情期間多數人宅在家,但這沒有催生出更多疫情寶寶。
新加坡的最新數據顯示,除了今年3月和4月的新生兒同比微增,在上半年其他月份里出世的寶寶都比去年少。

圖:pixabay檔案照
《聯合早報》報導,根據移民與關卡局發布的新加坡人口統計公報數據,新加坡今年上半年新生兒為1萬8305個,比去年同時期的1萬8878個少了573個。
去年上半年幾乎每個月都有超過3000個寶寶呱呱落地。今年1月和2月的新生兒則分別只有2891個和2563個,但3月和4月人數上升,分別有3440個和3068個寶寶誕生,較去年同期的3035個和2853個多。
以懷胎9至10個月來推算,這兩個月的小「嬰兒潮」可能是去年4月到6月病毒阻斷措施期間「造成」的,但這個趨勢沒有延續下來。今年5月和6月的出生人口分別是3218和3125個,比去年的3244和3413人出生來得少。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家陳恩賜博士受訪時說,新加坡生育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間中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上升或下降。今年3月和4月與去年同比有較高的出生人口,可能是由於去年阻斷措施發生在疫情剛開始的階段,疫情的負面影響並未完全顯現。另一原因可能是一些年輕夫妻受阻斷措施影響不大,所以繼續他們的生育計劃。
「當阻斷措施剛開始時,有些人認為這有助於增加相處時間,但我更覺得這段期間因為諸如家裡空間有限,經濟拮据,或難以劃分工作和家庭時間等原因,家庭關係反而可能更緊張。」
鷹閣醫藥中心婦產專科兼泌尿專科顧問醫生鍾耀倫也反映,當時是新加坡第一次經歷封鎖,夫妻有更多時間相處,因此有更多人受孕,「但這應該只是一次性的現象,隨著疫情持續,或許人們逐漸感受到壓力,進而影響生育能力和計劃。」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陳天才副教授指出,疫情加重了許多夫妻的精神和經濟壓力,他們面對的挑戰包括就業危機、陪月嫂供不應求,在家辦公時還得兼顧孩子的居家學習等。
「隨著冠病疫情逐漸成為地方性流行病,我們應該為打算生育的夫妻提供更多幫助,例如政府可考慮延長育嬰補貼計劃,以及培養更多新加坡陪月嫂,減少對外國陪月嫂的依賴。」
此外,兩名醫生建議所有夫妻在嘗試受孕前先接種冠病疫苗,避免因感染冠病而影響生育能力。
鍾耀倫說:「任何病毒感染都有可能降低生育能力,但目前全球範圍內沒有數據顯示冠病疫苗會對生育能力、懷孕和哺乳產生不良影響,公眾無須擔心。」
陳天才透露,他有個產婦在懷孕期間染疫,雖然症狀輕微,而且已痊癒,但仍讓這對夫妻非常擔心影響胎兒成長。
張氏綺(32歲,人事經理)與丈夫前年底就開始討論生育第二胎,沒有因疫情不久後暴發而改變計劃。夫妻倆在去年底喜迎第二個女兒。
「沒人知道疫情何時才會結束,因此我們決定順其自然。我們從阻斷措施實施後都在家辦公,有更多機會嘗試受孕,但疫情期間做產檢和生產有諸多不便,我也一直害怕會不小心感染冠病。」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