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與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合作,成功舉辦了兩次「國家美術館兒童雙年展」(Gallery Children's Biennale),為當地兒童與家長帶來眾多互動性藝術作品和趣味藝術活動。雙年展以「夢想與故事」(2017年)和「擁抱奇蹟」(2019年)為主題,讓家長有機會鼓勵兒童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雙年展策劃人陳書瀅提到:「藝術能點燃想像力、激發情感,也能表達理想和文化價值。每個人都有夢想和想說的故事,因此我們想通過這次展覽激發他們的情感,鼓勵他們表達個人思想。」
01 探索音樂與藝術的聯動
互動展項「偶然碰擊」(Chance Operations)是新加坡藝術家洪松明(Song-Ming Ang)的作品。觀眾可能會先聽到聲音,然後才會看到由彩色空心管組合出的圖形。當用桌球敲擊這些管子時,它們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就像撥動吉他弦或敲鼓時發出的音樂一樣。在偶然的碰擊中,這些旋律可能永遠不會重複,幫助兒童在傾聽的過程中找到快樂和靈感。

02 從藝術作品中了解東南亞國家的風土人情
緬甸藝術家昂高(Aung Ko)和恩岡萊(Nge Lay)將20世紀70年代緬甸的生活融入作品《另一面牆》中,意圖描繪那個社會繁榮進步的黃金時代。藝術家們打造了兩座「黃金小屋」,分享緬甸鄉村田園式的生活,讓前來參觀的兒童有機會接觸到緬甸語言文字,體驗木刻藝術和傳統玩具,從而激發兒童對不同文化藝術的感知力與創造力。


03 通過觸摸和遊戲發現藝術
擁抱是什麼感覺?它看起來和聽起來像什麼?由新加坡雕塑家迪莉婭·帕瓦奇(Delia Prvacki)和畫家米蘭可·帕瓦奇(Milenko Prvacki)合作的展項作品「大大的擁抱」(Big Hug),讓兒童可以在多個不同主題的房間中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樂趣和熟悉的物品。兒童通過觸摸探索自己、朋友、家人和世界,在遊戲中想像未來有趣的職業,感受空間與色彩,鍛鍊團隊合作能力。


04 通過藝術詮釋「民主」的概念
印度尼西亞當代藝術家艾柯·努格羅荷(Eko Nugroho)為雙年展設計了關於民主的互動展項,試圖向兒童解釋這個抽象的概念。艾柯的靈感來自於街頭藝術和漫畫書,而他更深入的思考則是對印尼政治和民主環境的反諷,他創作了一個擁抱和讚美多元化社會背景、種族、性別、宗教和政治的作品。
05 參與式表演
十幾名充滿活力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起舞,演繹了一場名為「擁抱動物流行樂」(Embracing Animal Pop)的參與式表演。動物流行樂(Animal Pop)是一種獨特的舞蹈風格,將印尼本土的舞蹈風格與流行、嘻哈的城市舞蹈風格相結合。表演者們在美術館空間裡模仿動物的動作,與家人一同參與表演。此類表演可以增強兒童與家人之間的互動,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本土音樂和舞蹈文化。

雙年展也為兒童參與者提供了活動資料包,觀眾可以直接從自動販賣機中購買,獲取雙年展的周邊產品。

內容來源:《兒童·博物館·教育》2021年第1期《美術館兒童教育實踐的在地性研究——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為例》(原文作者:叢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