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採用水耕法種植有機蔬菜 本地農場無法獲相關機構認證

因採用水耕法種植有機蔬菜 本地農場不獲相關機構認證
受土地面積限制,本地農場大多無法廣泛推行有機栽種,產量也追不上進口有機蔬菜。然而業界人士表示,本地農場通過科技和潔凈環境也能生產出優質蔬菜,而且兼具環境永續性。
經營有40多年的全發有機農場靠著自製有機堆肥堅持有機栽種。農場在10年前獲得泰國有機蔬菜機構認證,每年重新認證的費用大約三位數。
農場經理廖振欣解釋:「每年都要更新它,要邀請他們回來,去做檢查和測試,還有那些數據全部的那些記錄,記錄表格全部要做完給他們,然後來做這個認證審查。」
不論是本地或國際機構認證的有機蔬菜都需採取土耕法,也完全不能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本地不少農場因採用水耕法種植,因此無法達標。
新加坡鮮農總會總裁張國健指出:「有機本身是一個種植方法。對新加坡來說第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安全,所以有機或不有機,到頭來一定要達到我們的安全水準。」
我國的有機認證機制是在2017年設立,認證費用每年約3500元,因此對小型農場來說門檻較高。
至今獲得本地有機認證機構Control Union認證的農場也只有兩家。
而新加坡食品局2020年推出的新加坡新鮮農產品標籤,根據種植技術質量、潔凈環境程度和綠色標準給予評級。
位於兀蘭的屋頂農場就選擇不尋求有機認證。
茂豐農場總裁巴伯認為,重點應該放在乾淨和綠色認證上,採用相同的規範在農藥使用和農產品的種植上,所有這些都經過新加坡食品局的嚴格檢查,以確保達到儘可能高的標準。
目前在本地約110家蔬菜農場中,達到新加坡新鮮農產品三星標籤的有兩家,二星的則有一家。其餘一星的農場也都需要在食品局的農藥和肥料使用規範下運作,以確保本地蔬菜生產的安全和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