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更新私人醫療領域的收費基準,首次加入29項常見手術和疾病的醫院收費,同時將外科醫生的收費基準從之前的200項增至2100項,麻醉師的收費基準也從200項增至500項。
衛生部近日正式公布私人醫療領域新收費基準,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收費基準是管理醫療成本整體戰略的一部分,自推出以來,基準讓收費更透明,緩和收費上漲。即使基準並非強制規定,依然是重要的參考點,供患者比較價格和讓醫生決定收費。

什麼是收費基準?
收費基準是新加坡衛生部 (MOH) 針對常規和典型病例建議的私營部門醫生和醫院收費標準。它們告知患者和保險公司可能期望支付的合理費用範圍是多少,並作為醫生和醫院設定費用的參考。單獨的收費基準適用於醫生和醫院,因為它們通常是私人醫療保健部門的獨立實體,收費基準不適用於公立醫院。

有哪些類型的收費基準可用?
根據收費基準諮詢委員會(FBAC) 的建議,衛生部引入了以下費用基準:
①新加入的21項常見手術和八項常見疾病的醫院收費基準,包含病房、手術設施和儀器、填充物、消耗品、檢測、護理服務與治療,以及藥物的收費,但不包括外科醫生、麻醉師和住院問診的費用,當中一些可能是醫生的費用,但通過醫院收取;
②外科手術表中2100項手術的外科醫生收費基準;
③外科手術表中500個手術的麻醉師收費基準;
④醫生住院出勤費基準。 以白內障手術來說,醫院收費介於2600新元至4700新元之間,外科醫生收費介於2900新元至4400新元之間,麻醉師收費則介於550新元至900新元之間,手術的總費用基準介於6050新元至1萬新元之間。
收費基準也根據手術和疾病的標準化護理費用而定,包括以患者住在私人醫院單人病房計算。當中大多數的收費也涵蓋成人和兒科病患,但在特定的疾病,例如哮喘,兩者有不同的收費基準。當局在制定收費基準時,也根據過去收費的第25百分位數和第75百分位數之間計算。
新加坡衛生部指出,過去幾年,私人醫生收費中位數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7%,低於同期私人醫院收費和整體私人醫療費中位數4.3%和4.5%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顯示制定醫院收費基準是必要的。
擴大後的外科醫生收費基準則將涵蓋所有患者能用的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和保健儲蓄(MediSave)支付的2100項手術。加上500項麻醉師收費,基準涵蓋私人領域幾乎所有手術。
為確保收費基準能反映醫生所面對的成本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新加坡衛生部也已根據過去幾年來人力、租金和其他成本的增加,調整所有收費基準。
去年的外科醫生收費基準同2017年相比提高12.1%,麻醉師收費同2018年相比增加9.9%,住院看診收費同2020年相比則增加5.7%。
負責這項工作的收費基準諮詢委員會在制定和更新收費基準時,參考了2016年至2022年上半年之間的收費數據,並在去年6月至今年3月與600多名專科醫生、所有私人醫院的行政人員和保險公司進行超過10次的諮詢後,制定收費基準。
委員會主席黃守木醫生談到了設定基準的目的,黃守木醫生表示,自從收費基準公布後,外科醫生都採納了這套基準,相關費用也已經緩和。不過,他們意識到在醫院總收費或常見病情,以及手術費等方面都在上漲,因此需要開始制定新的基準。
新加坡衛生部建議服務供應方在為患者進行財務輔導時使用收費基準,收費高於基準的服務方也應向患者及付款人解釋。患者也可以根據基準,在選擇護理方案前貨比三家,若有疑問也可以提出。服務供應方也可利用基準評估自己的收費是否合理,保險付款人則可用以評估索賠申請。
新加坡衛生部已全面接受收費基準諮詢委員的建議。公眾可在衛生部網站https://www.moh.gov.sg/cost-financing/fee-benchmarks-and-bill-amount-information,查詢私人醫院的收費基準。
新加坡衛生部是在2018年首次公布私人醫院200項常見的手術收費基準,之後在2020年公布麻醉師與住院時醫生看診的收費基準。衛生部將繼續在每三至五年檢討和更新收費基準。

近九成外科醫生的收費定在基準上限內
新加坡衛生部推出收費基準後,近九成外科醫生的收費定在基準上限內,比公布基準前多出一成。衛生部已個別通知外科醫生他們的收費情況,之後將繼續探討如何避免醫生收費過高。
衛生部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推出外科醫生收費基準後,近九成的外科醫生收費在基準的上限內,高於收費基準推出前的大約八成,收費超過基準上限的情況也相應減少。
有制定收費基準的手術,手術費中位數保持平穩,位於第90百分位數的收費減少1.7%。相較之下,沒有收費基準的手術收費中位數同期增加2.7%,屬於第90百分位數的收費增加3.8%。
新加坡衛生部表示,收費基準配合其他措施,如強制新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s,簡稱IP)附加險(rider)的保戶共同支付至少5%的住院費和取消全額索賠範圍等,控制了私人醫療領域的成本上漲。對於收費持續高於基準的醫生,衛生部強調在採取行動前也須考慮到個別情況的複雜程度。衛生部可能要求有關醫生解釋,例如專門處理情況比較複雜的患者。
新加坡衛生部透露,自推出收費基準以來,當局已向本地外科醫生髮出約600封信函,告知他們的收費與基準相比的情況以及其他建議。目前還沒有任何醫生因收費過高而收到額外通知或受處分。如果出現醫生收費過高,當局可交由新加坡醫藥理事會調查和處理。如果收費過高造成醫療服務供應方與保戶和保險公司之間出現糾紛,各方也可通過臨床索償解決程序(Clinical Claims Resolution Process,簡稱CCRP)化解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