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覆蓋學前教育至終身學習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文章稱,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潛能,培養正直、堅韌和有自信的新加坡人,是新加坡教育部致力達成的目標。教育部長王乙康在施政方針附錄中強調,無論學生學習能力或站在任何起跑點上,教育部都會為他們提供全面的教育。

價值觀依然是教育的核心。王乙康表示,教育部將繼續加強公民教育和「德育在於行動」項目,以有更多機會培養學生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校方將加強學生對國家、社會、區域和世界的認識,並在雙語教育基礎上讓語言學習更有趣。
教育部也會確保整個教育體系有多個不同管道,可協助學生髮掘各自強項和培養才能。這包括與業界合作,如推出在職培訓專業文憑課程、技能創前程在職培訓計劃等,讓學生積累職場的經驗。
另外,教育部也將繼續發展「智能學校」,為數碼未來做好準備。2018年將啟用的網絡學習工具「新加坡學生學習平台」,可讓學生隨時隨地按各自興趣和進度,自動自發地學習。
在推出多項改革同時,教育部將確保弱勢群體不會落在後頭。王乙康重申,教育繼續是支撐社會流動性的關鍵,因此政府會增加教育部幼兒園的數量,確保學前教育的質量和可負擔性,讓每個孩子都能站在良好的起跑點上。
他說,這些年來,教育部的任務已經擴大至學前教育和終身學習,教育部將繼續與家長、僱主和社群合作,共同塑造新加坡的未來。

潛能教育是發揮優勢而不是糾正弱點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研究發現,每個人至少有八種智能,如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係、自我認知、自然等等,但是,每個人的智能結構都是不同的。他指出:「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種或幾種才能。」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堅信,只要能發揮出各自的智能優勢,就會開發出巨大的潛能,每個人都可以走向成功。

潛能教育,要堅持兩個原則,一、快樂教育,會健康成長。快樂是增強學習效果的基礎,快樂是成長的催化劑,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所有的學習都是以心態為依據的,你能學習得多好,要看你當時所處的心態如何,所以越快樂,學習的效果就越好。教育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時候理解、記憶的效果以及各方面學習能力都會大大增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開心就會開悟,開悟就會成功,開心就會有幸福人生。二、 因材施教,讓靈性永存。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前蘇聯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賓夕法尼亞大學福克斯座席心理學教授馬丁·E·P·塞利格曼曾說:「成就和幸福的核心在於發揮你的優勢,而不是糾正你的弱點。第一步是識別你的優勢。」每個人各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只有通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發揮出屬於他自己的競爭優勢,使靈性得到永存。

你只負責有才華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才華,或者是缺少發現的眼睛,或者是受到環境的壓抑,使得你沒有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凡來新加坡,相信一定會找到另一個璀璨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