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過去三年多的冠病疫情期間,一些新加坡人可能居家辦公慣了,想維持體態保持健康的動力似乎也慢慢減弱。
於是,各種研究紛紛浮現,反映人們運動量如何如何不足。其中孩童和青少年就被「點名」,被指每天沒有抽出一小時運動。
超過八成新加坡人每周運動一次
去年,當局推出「全民體育活動指導原則」,目的就是為了讓各個年齡層能參照適合自己的運動時長及強度,從而鼓勵更多人保持活躍。
保健促進局上個月也宣布,下來將逐步擴大運動的規模,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尊巴、瑜伽以及高強度間歇訓練等活動等。
官方用心良苦多管齊下,望能讓更多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疏於運動。但也有研究指出,新加坡人後疫情時代的運動量,實際上有進步的跡象。
根據健身中心維珍行動(Virgin Active)去年展開的一項調查,疫情期間不少新加坡人變得更重視運動。

(取自Instagram)
這項詢問了798名新加坡人的調查揭露,約84%受訪者每周至少運動一次,當中超過三分之一每周運動至少四次。
另外,有23%的新加坡人聲稱,疫情過後他們的運動量增加了,而14%嘗試了新的運動。

84%的新加坡人每周至少運動一次。(聯合早報)
讀到這裡,生活中因忙碌等各種原因不常運動的蟻粉,是否也想加入上述這些新加坡人的運動行列?
倘若還沒被說服,現在要告訴你另一個多運動的好處: 能活得更久!
而且這個長壽的秘訣根本不需要你每天進大汗淋漓的強烈運動,只需每天花一點點時間進行再簡單不過的運動就行了。
每周運動量未達150分鐘仍「有得救」
眾所周知,體力活動能減輕心臟病、癌症及其他致命病症的風險,但要運動到什麼程度才能有所幫助,目前仍是個未知。
為此,一組集合了世界各地研究員的團隊,分析了涉及超過3000萬名成人的196項相關研究後得出了一些結論,目前堪稱是針對上述課題最大規模的研究之一。
美國CNN報道,這些研究員大多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報告本周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每周至少花150分鐘進行中度到劇烈有氧劇烈運動的成人,死於任何病因的風險少了31%。(聯合早報)
研究對象主要是那些運動量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周150分鐘最低標準,或每天至少22分鐘的人。
調查指出,相較於比較不活躍的受訪者,每周至少花150分鐘進行中度到劇烈有氧劇烈運動的成人,死於任何病因的風險少了31%,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死亡風險,也分別少了29%及15%。
單看這組數據,應該能明白運動確實是需「多多益善」,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健康,但這並不代表運動量不達標的人就「沒救」了。
調查說: 一個鮮少或完全沒有進行體力活動的人,每天抽出11分鐘運動,其實就能減少23%過早死亡的風險,也相當於預防一成的死亡案例。
不多不少准准11分鐘,又從何而來?有網民就問道:10分鐘可以嗎?

研究員計算出,如果接受調查的每名成人每周都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就能預防六分之一的過早死亡案例。
每周150分鐘的一半即75分鐘,換算下來,每天就是10.71分鐘,約11分鐘。
研究也透露,每天只要運動11分鐘,不只能減少過早死亡的幾率,患上心臟疾病的幾率也能減少17%,患上癌症的風險也會減少7%。
研究員發現,即便進行較輕鬆的體力活動也算數,同樣有效。
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索仁·布拉基博士接受《法新社》訪問時就說,這絕對是一個「極大的好消息」。

專家建議,乘搭巴士時可提早一個站下車再步行回家,從而增進運動量。(聯合早報)
專家建議,簡單的體力行動包括:乘搭巴士提早一個站下車再步行回家、從辦公處騎腳踏車回家,或是快步走。
索仁·布拉基博士說: 「人們只需要每天花比10分鐘多一點點的時間運動即可,而且不必去健身房才能做這些運動,而是把它融入每日的生活中。」
如何分配時間、進行什麼樣的運動,當然因人而異。
但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改善健康,絕對「穩賺」。何不嘗試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踏出第一步,讓生活變得更活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