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學生,應當有從容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想要培養出這樣的學生,就必須也讓教師具備所需技能,新加坡就通過提升版教師實習計劃(Teacher Work Attachment Plus),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以外的技能。
提升版教師實習計劃提供更廣泛的選擇,實習機會來自公共、私人及民間機構。教師不必特地請假,就可進行長達四周的實習。
從2017年至去年,每年有約100名教師參加實習計劃,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接下來的目標是要在每五年里,讓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至少一次機會能通過到業界實習,或參與業界夥伴進行的合作項目等,接觸有別於教學領域的新知識。

「現今社會、科技和企業的運營模式瞬息萬變,未來也可能出現目前還不存在的新工作,因此,當局的長遠目標是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掌握課堂以外的技能,比如應變和溝通能力。」
陳振聲還鼓勵教育工作者勇於創新,並通過教師實習計劃到不同領域學習,這麼一來,就能在各方面幫助學生。
新加坡的教師是隸屬於公務員系統,屬於國家的公職人員。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師沒有職稱,只有職務,正式名稱是「教育官(Education officer)」。

為促進新加坡的教育公平,新加坡實施教師輪崗制。據悉,校長的任命和輪換過程使學校能夠從新的視角中受益,使經驗豐富的校長能夠在學校之間分享最佳做法。早在2013年10月,時任新加坡教育部長的王瑞傑指出
把有治校經驗而且口碑好的校長調任到鄰里學校(普通學校),一方面能讓校長汲取更多經驗並累積治校智慧,另一方面學校也受惠。
教育部還實施「教師專業與個人發展配套」計劃,服務滿12年以上的教師,可以享有三個月的公休進修假期(教師可以在領取全薪的情況下去進修,可以根據興趣選擇任何專業或技藝)。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在教育上的投入也非常大,每年的教育支出占GDP的4%、財政收入的23%左右,這使得新加坡的公立學校在硬體設施上都有統一標準,差別不大。
新加坡教育資源均衡,每所中學的老師都由教育部分配,校長每6-8年輪換。即使上了普通中學,也依舊有考進亞洲排名第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機會。
新加坡的教育十分注重從小進行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培養良好個性品質的人格:
辨別是非對錯;
願意與他人溝通與分享;
具有好奇心及勇於探索;
建立健康的生活以及培養良好的習慣;
掌握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1 陪讀政策
低齡留學不少家長都會擔心孩子那麼小,一個人在新加坡怎麼生活? 這一點在有陪讀政策的新加坡就不用擔心了,在孩子成功獲得學生簽證後,孩子母親、奶奶、外婆其中一位可以陪讀家屬身份照顧孩子。
2 免試入讀本地小一
孩子作為國際學生讀完幼兒園後,如果政府學校有學位則無需參加考試便可升入小一,但如果是讀小學再過來新加坡讀書,則必須參加入學考試 (AEIS)。
3 雙語環境
新加坡獨有的雙語環境也是其一大優勢,孩子在獲得英語教育的同時中文水平也可以得以發展,對未來大有裨益,此外陪讀家長也更容易適應和融入新加坡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