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經濟強勁復甦加上勞動力市場持續緊縮,去年居民雇員名義工資增長創10年新高,達6.5%,然而通貨膨脹影響了實際增幅,導致實際薪金增幅只有0.4%,比2021年的1.6%遜色,也是2012年負增長0.4%以來最低的實際增幅。
人力部5月29日發表的《2022年工資報告》數據顯示,受聘於同一僱主至少一年的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整體工資增幅從2021年的3.9%,顯著增加至去年的6.5%,但絕大部分的增幅,都被高通膨率抵消。
本地經濟去年大幅放緩,全年增長3.6%,低於2021年的8.9%。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2022年全年整體通脹率是6.1%。不包括住宿和私人交通成本在內的核心通脹率,則是4.1%。政府預計今年全年整體通脹率將介於5.5%至6.5%。
去年有超過七成或72.2%的僱主,為雇員加薪。取得盈利的企業比率連續兩年增加,至83.9%。減薪的企業則占少數,只有5.2%僱主如此做。

高企的通膨影響實際工資增速,也對雇員的實際購買力帶來影響。 文告指出,在全球經濟放緩和經商環境更加不確定的背景下,企業對加薪可能持更謹慎態度。因此,人力部預計今年整體工資增幅將放緩。
各行各業逐漸走出冠病疫情陰影,帶動本地經濟復甦和工資上漲。同比2021年,去年所有領域都有較高的工資增長,但增幅因行業而異。其中以住宿業工資增幅達9.7%居冠,其次是金融服務(9.0%)及房地產服務(8.6%)。
數據顯示,在內向型領域中,住宿業的工資漲幅最高(9.7%),零售貿易則是6.7%。在旅遊需求強勁復甦的情況下,處在這領域的企業,選擇提高薪水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至於外向型領域,工資增長同樣強勁,加薪幅度較高的領域有金融服務 (9.0%)、資訊通信(7.7%)及專業服務(7.6%)。
製造和批發貿易行業的企業,也為雇員提高工資,但因全球供應鏈受干擾及相關貿易活動疲軟,這些行業的漲幅較小,分別是5.7%及5.8%。
通膨率
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的整體通膨率高達6.1%,比2021年的2.3%高出不少。人力部文告指雖然受到高通膨影響,但實際工資仍取得正增長。
根據今年首季對2023年預期薪資的調查,與去年12月相比,今年3月有近四成僱主有意為雇員加薪,增幅超過十個百分比。 但在全球經濟放緩、經商環境不明朗多重因素影響下,預料今年僱主加薪時,會採取更謹慎態度
此外,預計通膨率將保持在高位。因此,預料2023年整體名義和實際工資增長將放緩。

新加坡薪資較高的十個行業以及平均薪資範圍。
01 金融服務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8,000 - 25,000 新加坡元/月。金融服務行業競爭激烈,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該行業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較高,競爭程度較大。
02 能源和石油行業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7,000 - 20,000 新加坡元/月。能源和石油行業在新加坡相對較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競爭。這個行業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技能和經驗。
03 醫療保健和製藥行業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6,000 - 18,000 新加坡元/月。醫療保健和製藥行業的競爭程度因特定領域而異。某些專業領域(如醫生、牙醫、藥劑師等)可能面臨較高的競爭,而其他領域(如醫療管理、醫療技術)的競爭程度可能較低。
04 信息技術和軟體開發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5,000 - 15,000 新加坡元/月。信息技術和軟體開發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因為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吸引了許多技術專業人士和創新者。
05 專業服務(如法律、會計、諮詢等)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5,000 - 15,000 新加坡元/月。專業服務行業包括法律、會計、諮詢等領域,競爭程度因具體領域和公司規模而異。大型和知名公司的競爭可能更加激烈,而中小型公司可能面臨相對較少的競爭。
06 製造業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4,000 - 12,000 新加坡元/月。製造業的競爭程度取決於具體的行業和市場。一些高科技製造業領域可能面臨較高的競爭,而其他傳統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可能相對較低。
07 航空航天和航空工程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4,000 - 12,000 新加坡元/月。航空航天和航空工程領域對高度專業化和技術性的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競爭程度較高。
08 建築和房地產開發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4,000 - 10,000 新加坡元/月。建築和房地產行業的競爭取決於市場需求和項目規模。在新加坡這樣的發展快速的城市,這個行業的競爭程度相對較高。
09 媒體和廣告行業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4,000 - 10,000 新加坡元/月。媒體和廣告行業的核心是創意和創新。競爭的關鍵在於誰能提供獨特、引人注目且有吸引力的創意內容和廣告策略。廣告公司和媒體機構之間的競爭通常非常激烈,每個人都努力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10 快速消費品行業
平均薪資範圍約為3,000 - 8,000 新加坡元/月。快速消費品行業包括零售、食品和飲料等領域。這個行業的競爭程度因具體領域和市場細分而異。一些知名品牌和大型零售商可能面臨較高的競爭,而小型企業和新興品牌可能面臨較大的挑戰。
新加坡的薪資水平也會因經濟狀況、行業發展和供需關係的變化而有所波動。
除了上述行業,還有許多其他行業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競爭。例如,教育、旅遊和酒店管理、藝術和設計、物流和供應鏈等行業也都有各自的競爭環境。
對於想要進入特定行業的人來說,了解該行業的競爭情況是很重要的。這包括研究市場需求、了解行業趨勢、獲取相關經驗和技能,以增加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