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灣區域供冷系統將涵蓋多五個發展項目,包括由濱海灣浮動舞台改建的衛國廣場和濱海灣金沙擴建項目。
這個全球最大型的地下區域供冷網絡,目前服務23個建築,擴展工程完成後,每年將能為濱海灣區域減少1萬9439噸的碳排放量,相當於從公路上去除1萬7672輛汽車。
由於不需要自行投資設置製冷機,新發展項目也能省下多達15%的總擁有成本,涵蓋設備、運營和維修方面的費用。
除了衛國廣場(NS Square)和濱海灣金沙擴建項目,即將加入供冷網絡的還包括珊頓大道8號、安順路80號的商業部分,以及馬來西亞IOI產業集團位於中央林蔭道(Central Boulevard)的辦公樓。
原本位於珊頓大道8號的安盛保險大廈(AXA Tower),以及設於安順路80號的富士施樂大廈(Fuji Xerox Tower)正進行重新發展。
新加坡能源集團可持續能源方案董事總經理哈沙(S Harsha)說,製冷占建築用電的40%至60%,在節省成本、可靠性和能源效率等方面,區域供冷系統對於區域和轄區來說似乎都是更合理的方案之一。
哈沙說,相比每個建築擁有自己的冷卻裝置,區域供冷系統主要通過集中製冷裝置,再分布冷卻水到個別建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濱海灣區域供冷系統自2006年啟用,隨著越來越多建築加入,需求增加,目前除了位於萊佛士碼頭1號的第一個製冷裝置,供冷網也增加了濱海灣金沙的製冷裝置,並聯通濱海林蔭道1號大樓的製冷裝置作為衛星點。
為擴展供冷網絡,新加坡能源集團須建造多2公里長的地下水管,從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連接到珊頓大道和安順路,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萊佛士碼頭1號也會增建冷卻機(chillers),提高製冷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