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緣關係的緊張,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選擇在新加坡「洗白」,以淡化與相關國家的業務關聯,避免在擴張過程中面臨來自美國的反制。這些企業通過遷移全球總部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上市或分拆業務等方式,來專攻個別市場。

圖源:CNA
在大國貿易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許多國際企業和投資公司在新加坡重新註冊或設立總部,以規避緊張局勢所帶來的風險。
新加坡因在國際保持中立而備受出海企業青睞
新加坡已成為許多國際企業「去國家化」的重要樞紐,即「新加坡洗白」。雖然這可能促使一些國家對在新加坡註冊的國際企業收緊監管,但學者和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種行為不會對新加坡的聲譽產生重大影響,反而會進一步凸顯新加坡作為矛盾緩衝地的優勢,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新。

圖源:CNA
「新加坡洗白」一詞首次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專題報道中,報道指出,由於某些國家關係惡化,更多企業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公司「洗白」,以規避地緣風險。
德國智庫的研究報告也闡釋了這一現象,分析師安達彩認為,新加坡的政治中立使它被譽為「亞洲的瑞士」,這也使得新加坡日益成為許多企業的避風港。
新加坡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主席陳企業博士指出,新加坡的策略是利用其政治經濟體系、國際化、人才、治理專業和法治透明的優勢,在地區緊張局勢和逆全球化的背景下繼續左右逢源。他強調,雖然這個策略可能會帶來風險,但關鍵在於新加坡政府是否能以專業和透明的方式監督和處理複雜敏感的問題。
新加坡:東西方的緩衝地帶
Dentons瑞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兼營運長劉家銘表示,外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公司並非不法商業行為,而是基於商業和戰略考量,以進入特定市場。

圖源:FACEBOOK
他強調,新加坡是超過3萬7000家國際企業和7000家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所在地,不僅有中國企業,還有許多以新加坡作為進軍中國和東協市場跳板的歐美企業。他個人並不喜歡「新加坡洗白」這個詞,認為它帶有負面甚至犯罪含義,他更傾向於使用「新加坡批印」或「新加坡樞紐」等更正面的詞彙。
劉家銘對於外國企業通過新加坡「洗白」的現象表示,雖然這為新加坡帶來了多方面的增長和人才多元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他擔心,如果新加坡被認為對可疑商業行為過於寬鬆,那麼這將損害新加坡嚴格的監管體系、低腐敗率和良好的國際形象。他強調,新加坡需要保持其作為一個中立商業樞紐的地位,同時也要確保人民的福祉,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挑戰。

圖源:CNA
安達彩則提出了對新加坡成為外國企業熱門商業樞紐的擔憂,她認為這可能會帶來一些社會成本,比如房地產需求的激增可能導致本地居民的不滿情緒上升。她建議新加坡應確保其法律制度對所有國家的企業公平公正,以維護其作為商業和金融中心的聲譽和信譽。
儘管存在「新加坡洗白」的風險,陳企業和劉家銘都認為新加坡必須繼續維持其開放的商業環境。陳企業指出,新加坡不僅在高科技半導體製造業領域競爭,還在初創科技公司和金融創新領域,包括加密貨幣等爭議性領域,尋求自己的位置。他強調新加坡需要有遠見,勇於面對風險,敢於引領潮流,即使這意味著可能遭遇失敗。
新加坡當前面臨的挑戰是在其他國家逐漸轉向保護主義,專注於國內發展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開放性,因此,當局不能僅限於國內視野,而必須放眼全球,保持開放的態度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