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政府正加速培養工程領域人才,以提升國家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地位,尤其是在集成電路設計等高端領域的發展。為此,政府撥款5000萬令吉(約1518萬新元),協助檳城州政府推動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發展,進一步提升檳州作為半導體樞紐的地位。

圖源:FACEBOOK
加速培養工程人才提升半導體領導力
近年來,中美貿易戰促使全球半導體產業巨頭為分散風險而將生產轉移至馬國,使馬國成為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封測重鎮。如今,馬國致力於往更高價值的產業鏈上游挺進,目標是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
其中,檳城憑藉多年工業根基,成為外資進軍馬國的首選地。馬國準備乘勝追擊,全面開拓高增值的半導體價值鏈上游產業,並將半導體產業外溢到其他州,但也面對人才及技術不足的制約。
事實上,許多在那裡設廠的企業都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馬國半導體工業協會2022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7%的受訪企業認為,人才不足是限制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圖源:FACEBOOK
總部位於檳城的Infinecs電子設計服務公司總經理卡萊表示,在其他國家,為特定項目招聘工程師相對容易,但在馬來西亞,尋找合適的人才困難得多。馬來西亞若要在半導體領域實現增長,必須達到能在全球競爭的水平,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
馬來西亞長期缺乏科技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興趣不足,以及技能培訓與行業需要脫節。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馬國政府將根據《國家半導體戰略》框架,提升STEM領域的入學率,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培養6萬名高技能工程師。
政府也委任研究機構CREST作為培訓人才的平台,並為年輕企業家提供資源及指導。CREST執行長賈夫里說,馬國的大學往往專注於基礎研究,沒有與業界進行充分的合作。這是一大問題,因為大量的預算投入了基礎研究,效益卻不大。
作為馬國半導體重鎮的檳城也在今年9月推出STEM人才藍圖,通過小學至中學的實踐項目,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馬國有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超過四分之一的畢業生無法獲得高技能的就業機會。
重振「東方矽谷」地位引領半導體發展
此前,全球半導體轉移到東南亞設廠,讓馬來西亞成為意外贏家。在馬國各州當中,享有「東方矽谷」美譽的檳城州成了跨國企業的聚焦點。檳城去年共吸引128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前七年的總和。
其中,英特爾斥資70億美元在檳城建設新廠,美光在檳城開設第二家組裝和測試廠,英飛凌計劃未來五年投入54億美元擴建設施。

圖源:Reuters
檳城首席部長曹觀友表示,檳城半導體工業在過去五年重新崛起,是天時與地利相結合的成果。美國收緊對中國的晶片及相關科技出口,促使許多半導體大廠在中國以外尋找新的生產根據地。這讓地理位置處於亞太中心的東南亞受惠,並給馬來西亞的半導體行業帶來了新機遇。
曹觀友強調,全球局勢固然有利,但檳城能脫穎而出也絕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超過50年的工業基礎上。
據悉,檳城的峇六拜1972年成為馬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成為當時檳州乃至全國的電子與電氣製造樞紐。當年第一批到檳城投資的八家跨國企業被稱作「八武士」,包括美國國家半導體、超微、英特爾、歐司朗、惠普、博世、日立和歌樂。
到1980年,檳城吸引到25家電子組裝公司開展業務,製造了2萬5000個就業機會。1990年,檳州的工業園已有500家國際和本土企業,雇用12萬人。製造業持續發展,占檳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7%;2010年,檳州擁有約1400家製造企業,為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製造業占檳州國內生產總值的46%,檳州的人均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
雖然已過了半個世紀,「八武士」當中有一些公司已重組改名,但仍繼續在檳城營運及擴大投資,凸顯了跨國企業對檳城的信心。
作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馬來西亞已擁有相當完善的半導體生態系統,是東南亞地區半導體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需求強勁,馬來西亞應把握機會,持續開拓上游產業,方可實現集成電路強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