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卡峇雅展覽文字介紹 土生文化館:反映多元文化遺產

土生文化館更改卡峇雅展覽文字介紹,引起訪客質疑。(圖:Facebook/Peranakan Museum Singapore, Haider Surya Sahle)
土生文化館更改卡峇雅展覽文字介紹,引起訪客質疑,土生文化館表示,這麼做是為了反映卡峇雅服裝的「多元文化遺產」。
網民Haider Surya Sahle上周六(16日)在Facebook上貼文指出,他前一天二次參觀土生文化館名為Her Kebaya的展覽時,發現展覽的文字介紹與他在7月1日首次參觀時有些許不同。
他寫道:「這次,我又拍了一張照片,發現一些文字有變動,沒有再提及(卡峇雅是)新加坡的馬來文化遺產。」
根據他分享的照片,博物館將服飾描述為「根植於馬來-印度尼西亞世界的傳統時尚」的那一句話,改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時尚和服裝形式」。
此外,把卡峇雅形容為「新加坡馬來人和港口城市遺產的組成部分」的部分也改為「新加坡港口城市遺產的組成部分」。
這名網民認為,卡峇雅確實是新加坡馬來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質問土生文化館省略掉這一點是否是對此感到羞恥。
對此,土生文化館發言人回復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詢問時證實,土生文化館是在本月15日更改了介紹展覽面板的文字,並指那一段文字應該與展覽附帶的說明文字一起閱讀,其中會提到馬來-印尼文化對卡峇雅的影響。
發言人強調,土生文化館在編輯文字時,從未有意淡化馬來-印尼文化對卡峇雅歷史的影響,同時也指出很難絕對地證明卡峇雅的起源。
發言人指出,這次的展覽展出了多個來自東南亞的卡峇雅套裝,也展現出了卡峇雅穿著者的多樣性,而關於這種服裝起源有「各種可能性的理論」,因為卡峇雅「在本區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流通」。
「混合、借鑑、適應和創新的文化過程,對於歷史悠久的文物來說,通常沒有得到充分的記錄。在沒有這種確定性的情況下,雖然博物館了解到許多社區都穿著卡峇雅,也承認學術觀點,但博物館一直主張從更廣泛、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卡峇雅。」
發言人強調,土生文化館認識到卡峇雅在代表和展示新加坡馬來人、土生華人和其他穿著這種服裝的族群,在文化遺產和身份方面的重要作用。
「卡峇雅一直是跨文化分享和自豪感的象徵,而我們希望製作、穿著和推廣卡峇雅的不同社區能繼續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