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新加坡訊)近來,資金管理圈的大佬們對新加坡愛不釋手。億萬富豪達里奧在當地設立據點管理一些個人財富。格里芬(Ken Griffin)和科恩(Steve Cohen)則是大舉招兵買馬。
新加坡作為財富的避風港和資產管理公司的中心,這個「亞洲瑞士」打下不少勝仗,名聲已超越亞洲區域。
去年,大批金融行業人士和企業湧入新加坡,以擺脫香港嚴厲的防疫清零政策;但要取代香港成為交易中心及全球銀行在尋求進軍中國的大本營,新加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根據央行數據,資產管理行業管理的財富在短短6年內翻了一番,達到約4兆美元(18.8兆令吉) ,其中約80%來自海外。
貝萊德在新加坡大舉擴張,今年關閉香港股權團隊的安大略省教師養老金計劃如法泡製。甚至瑞士的銀行也不落人後:瑞銀集團的辦公室占據新加坡黃金購物區的整個街區,擁有3000名員工、私人健身房。它現在是瑞銀在亞洲最大的業務。
波士頓顧問集團預測,未來5年,在新加坡註冊的外國財富將成長9%,遠遠超過瑞士。新加坡具備低所得稅率、資本利得或遺產稅都是零,以及鼓勵跨國公司設立亞洲總部的特色。新加坡位於東南亞中部的黃金位置,對專注於該地區的投資經理具有吸引力。
一些全球最大的資金管理公司都在新加坡配置人力,包括Marshall Wace、格里芬的Citadel Enterprise Americas和DE Shaw。億萬富豪科恩的Point72資產管理公司已擴大新加坡團隊超過50%,達到100人。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最新數據,對沖基金資產在2021年增長30%,達到1910億美元(9014億令吉),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美元增幅。
在爭奪亞洲頂級金融中心的大戰中,香港仍然占上風,至少就華爾街而言是如此。
對於希望打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企業來說,香港仍是第一站;新加坡位處東南亞,經濟腹地小得多。這個由10個國家組成的地區擁有6.8億人口和3兆美元經濟,中國則有14億人口和18兆美元經濟。
根據Preqin的數據,雖然新加坡一直在吸引一些中國財富,但香港仍然為銀行家提供了大量的高凈值客戶,亞洲近一半的對沖基金經理都駐香港。
一些在疫情嚴格限制期間移居新加坡的投資銀行家正陸續返回香港。
新加坡資本市場規模較小,意味著它無法在交易或股票方面與香港一較高下,但這些正是華爾街亞洲營收的最大來源之一。
香港股市總市值約5兆美元,是新加坡4000億美元的12倍多。2023年新加坡首次公開募股(IPO)籌集的資金不到2000萬美元,年減 95%。香港IPO則還有30億美元,雖然比前一年下降68%。
根據eFinancialCareers的2022年報告,香港金融人士平均總薪酬(包括薪資和獎金)接近30萬美元,比新加坡同行高出52%。
對全球銀行的現實是:香港難以取代。但一些公司尋求在該地區實現多元化,或為中國以外更廣泛的亞洲業務建立基地,新加坡正從中受益。